1984年7月6日,在老山前线,越军特工成功偷袭了我军的雷达阵地,不但造成我军59人的伤亡,还破坏了“辛柏林”炮兵雷达。
这种雷达的用途是定位迫击炮,通过各项数据,准确测算出敌人的炮兵阵地的精确位置,从而引导我军进行精确打击。
要知道这种雷达在当时我国只有4台,而且全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一台在炮兵学院里做教学,一台在兵工厂里做研究,另外两台分别部署在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
越军此次偷袭破坏了整个昆明军区仅有的一台反炮兵雷达,其对前线的影响是很大的。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陆军的建设已经处在一个瓶颈期,处在十字路口处,虽然武器装备不少,但整体质量落后,尤其是技术兵器,像反炮兵雷达领域,更是难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
对此,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将技术吃透,攻坚克难自主研发中国的反炮兵雷达,成为那个时代军工人的使命。
正好那个时期,中国和西方,特别是美国处在蜜月期,因此,向美国提出了希望能够引进AN/TPQ-37雷达系统的要求。
之后,大陆这边购买了4套AN/TPQ-37雷达系统,总售价6200万美元。而在这之前,美国就已向中国台湾出售了两套该系统。
AN/TPQ-37雷达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探测到远程火炮位置的雷达,它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该雷达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甚至在敌人实施拦阻射击时,天空有大量的炮弹或火箭弹飞过时,也能很快测出各门火炮或火箭炮的位置,并把数据显示出来,以便迅速组织火力进行反击。它还能为友军的火炮进行校射。
AN/TPQ-37是一种机动式雷达。天线装在拖车上,由一辆卡车牵引,卡车还载有一台4000赫兹、6万瓦的发电机组,操作组由8~12人组成。
AN/TPQ-37雷达配备了带电子扫描功能的相控阵天线,利用天线阵上由数千个发射/接收单元组成的移相器来改变扫描波束的波前相位,从而迅速变化扫描波束的方向来探测、捕捉、跟踪目标的。
在工作时,先迅速沿水平方向发射90°扇面的X轴扫描电磁波束带探测目标;当敌军火炮发射的炮弹进入水平扫描扇面区域时,相控阵平板天线又立刻发射一束垂直方向的Y轴跟踪波束,开始自动跟踪炮弹的飞行轨迹。
在短时间内连续测定炮弹飞行轨道上几点的坐标参数后,雷达的火控计算机立刻反推出抛物线飞行弹道的起始点坐标,即敌军火炮发射阵地的位置。
因此,当对方发射的炮弹尚在空中飞行时,AN/TPQ-37 就可以实时确定出发射火炮的阵地位置和数量,并迅速将己方火力反击所需要的雷达定位目标信息上报己方炮兵射击指挥中心。
该雷达系统有三大特点:
第一,发射功率大,作用距离远。
它对于普通火炮的作用距离有30公里,火箭炮50公里,导弹100公里。这个距离在当时来说,没有能超过它的,因此AN/TPQ-37 的实战价值非常大。
要知道八十年代南疆前线正在进行两山轮战,中印边境地区1987年印军入侵我桑多洛河谷以南地区,之后总参作战部向第13、21、54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三个集团军的部队准备前出到西藏参加第二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而威胁最大的,则是北方的“钢铁洪流”。
AN/TPQ-37 雷达系统的远距离测距,正好可以为炮兵反击提供精准的定位。
在1983年4月的黎巴嫩武装冲突中,美海军陆战队第24远征小队,就是利用装备的2部AN/TPQ-37很快测定了什叶派武装和叙利亚军队在贝鲁特西区和南区的4个迫击炮阵地、2个火箭炮阵地和3个榴弹炮阵地,从而引导位于黎巴嫩沿海的“新泽西”号战列舰,通过5次齐射成功摧毁了这些炮兵阵地,取得了首次参战的开门红!
其次,AN/TPQ-37的兼容性好,以其为基础可组成防空雷达。第三,抗杂波干扰能力强,具有跟踪动态小型目标和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能力。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曾利用TPQ-37雷达测定过伊拉克陆军的炮兵和飞毛腿导弹发射阵地,共测定过356个目标。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炮兵报告称第3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单位使用“火力发现者”(2部TPQ-36雷达和1部TPQ-37雷达)在21天内完成了1800多次探测。
“辛柏林”雷达虽然先进,但是探测距离有限,适合浅纵深方向,对于远距离目标,AN/TPQ-37则更胜一筹。
前两套AN/TPQ-37雷达系统交付之后,军方马上就对其进行测试,几轮下来,结果证明该系统雷达确实好用,它对于远程火炮的捕获概率高达95%,精度也达到了40米级别,已经完全超过了当时的国产雷达系统。
之后,反向科研工作正式开始。期间,AN/TPQ-37雷达系统的弱点逐渐被发现。
首先,就是多目标锁定,一旦超过某个界限,该雷达系统的推算方位就会发生较大的偏转。
其次,对于高初速速度和低轨道火炮,AN/TPQ-37雷达系统的定位精度较差。
在这之后,军方先后研发出了改进型号的雷达系统和704型弹道定位雷达。可以这么说AN/TPQ-37雷达系统对中国军用雷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今,AN/TPQ-37雷达系统早已从美军中退役,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例如乌克兰战场上,这款诞生已半个世纪的老装备仍在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