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一种很好的记录历史手段,发明于1836年的照相技术,于清朝的时候传入我国。从一些老照片中不难看出,以前无论南方北方,山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多少树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树木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需要知道的是,照相技术传入清朝时,其刚刚发明不久。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当时的摄像师为了尽可能让手中的相机发挥它的作用,会选择拍摄一些有拍摄价值的地方。比如城市的建设,不同人类群体的风貌等等,对于一些哪里都能看到的自然景观,他们反而很少去拍摄。

虽然这可能是老照片中树木稀少的其中一个理由。但是我们现在出去旅游也不难发现,很多名胜古迹所处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大片大片的植被覆盖其上,放眼望去一片绿色。可是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植被覆盖率却低的可怜,仅占8.6%。如此低的植被覆盖率,那么有些照片中基本没有植物也变得可以理解起来。

为什么当时的植被覆盖率这么低呢?首先,我们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不论是烧水,做饭还是取暖。所使用的燃料,基本都是木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于木材的依赖性很大。

其次,除了燃料外,古代的房屋基本都是木质结构居多。普通的百姓之家还好,如果是要建造宫殿,那么所使用的木材量将是十分巨大的。像一些私家园林,寺庙等地的植被会稍微多些,因为这种地方一般都会有专人看守,不允许砍伐的同时,还会定期进行相应的管理。

而南方的树木相较北方也会稍微多一点,这是因为南方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植物生长的速度会相对较快,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人们砍伐所造成的植被稀少。当时的粮食种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植被覆盖率,很多时候粮食不敢直接种植在归属不明确的山上。

这也就造成了,树木被砍伐的同时又没有相应的植物加以种植,日积月累下人口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周边的植被便会相应变少,整体的覆盖率也就越来越低。同时,古代也不是永远都不起兵戈,战争的来临会进一步加快树木消失的速度。

根据城防需要,大部分军队都会主动砍伐围绕在城池周围的树木,为的就是不遮蔽视线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偷袭。而且许多古代的攻城利器,比如投石机,其原材料也是木材。由此可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山上光秃秃的景象在很久之前的历史中就已经频繁出现了。

查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甚至不用到清代,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原附近的树木就不多了。直到唐朝末期,朱温要在洛阳修建宫殿,在几番思索下,他把长安的建筑几乎全部拆毁,甚至老百姓的房子也没有放过。而这些拆解下来的木材顺着黄河一直漂流到了洛阳,而长安也因为这个原因被毁掉,变成了一片废墟。

说到黄河,根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黄河其实非常清澈,并不是黄色的。因为树木被过度砍伐挪作他用,所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的水才慢慢改变了颜色。直到1406年,明永乐帝想要对紫禁城进行修建,但是当时的中原已经找不到很高大的木材用来协助他完成修建,无奈之下他只能遣人远赴千里之外,去各个盛产木材的省份找寻合适的木料。

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呈现光秃秃的一片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因为树木被过度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而引发的黄河决堤事件。翻阅相关史书不难看出,秦汉时期平均40年左右就要决堤一次,时间跨越到宋元,决堤的平均周期更是缩短到平均4年一次。

黄河决堤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黄河本身带有的高低落差,造就了它水流湍急的特点,这种湍急的水流在决堤时的冲击力十分巨大,周围包括房屋在内的庄稼,树木都会一夕之间全部消失,人畜更是无处躲藏,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死伤在所难免。

从1938年挖开黄河大堤的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强大的冲击力,奔腾而下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滔天的巨浪将陇海铁路冲断,历时四天四夜这场浩劫才终于结束。河水不但淹没了扶沟、淮阳等许多地区,后期更是直接流向苏,皖,豫三个省的四十四个县。甚至1942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饥荒,也是因为这次的事件间接造成。

时间来到近代,大部分城市在解放之前,城中的树木都不是很多。归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争中存在的轰炸,轰炸往往伴随房屋烧毁。基于防火和后期翻新重建房屋的需要,所以城中的树木并不多。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才掀起了一系列井然有序的树木种植活动。更是在1955年的号召中树立了,从1956年起,争取12年之内在所有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树木这个目标。人民群众的热情是高涨的,行动是迅速的,仅在1955年秋到1956年春的这一段时间里,就陆陆续续有6660多万的全国各地青年参加到此次植树活动中来。

后来,我国又在这12年的植树计划结束后,开启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总共分八期,计划年限达到了73年。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成功实施45年,为我国成功建立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我们也始终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树木会越来越多,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网上流传防护林的树被砍来卖,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