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尊严、抗争与自我救赎的史诗

日常暴力下的窒息人生
1946年的罗马,二战后的疮痍尚未愈合,而另一种隐形的战争仍在家庭的四壁内持续。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用黑白影像为观众撕开一道历史的裂口——迪莉娅,一个被生活碾碎的中年主妇,在晨光中被丈夫的一记耳光唤醒。这一耳光,既是日常的序幕,也是时代的缩影。
迪莉娅的世界由无数碎片拼凑:瘫痪的公公(实则是伪装的无赖)、满嘴脏话的儿子、因家暴而麻木的女儿,以及一个随时挥拳的丈夫。她的生活被切割成保姆、护工、妻子和母亲的标签,唯一属于自己的时刻,是偷偷攒下零工钱为女儿藏匿的学费。导演通过迪莉娅疾走的脚步、颤抖的双手和沉默的啜泣,将女性在父权制度下的窒息感具象化。那些看似荒诞的日常——因打碎盘子被掐脖子、因接受陌生人巧克力被辱骂——实则是社会规训下女性生存的常态。
然而,真正的暴力不仅在于身体的疼痛,更在于精神的驯化。当女儿质问“你为什么不逃”时,迪莉娅的沉默道出了千万女性的困境:逃向何处?如何逃?影片以黑色幽默消解了这种绝望:迪莉娅用炸药炸毁准女婿的咖啡馆,阻止女儿重蹈覆辙。这一荒诞的“反抗”,既是对命运的反讽,也是对母性力量的极致书写。

觉醒: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突围
《还有明天》最动人的设计,在于将女性觉醒的起点锚定于一张薄薄的选举证。当迪莉娅颤抖着展开那张象征公民权的纸片时,观众与她共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震颤。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这一历史事件被导演转化为个体觉醒的隐喻:选票不仅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更是女性确认自我价值的凭据。
影片的高潮并非私奔或复仇,而是迪莉娅擦去口红、走向投票站的身影。口红,这一传统审美的符号被擦拭的动作,成为对规训的拒绝;而裸露的嘴唇,则化作无声的呐喊。导演在此摒弃了浪漫化的爱情救赎——青梅竹马尼诺的私奔邀约被搁置——因为真正的解放从不依赖他人赐予。正如柯特莱西所言:“爱情或许能短暂逃离痛苦,但自我觉醒才能带来真正的尊严。”
更意味深长的是集体觉醒的图景:当数百名女性站在楼梯上俯视暴怒的丈夫时,个体的怯懦被群体的力量瓦解。这一幕让人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经典《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但不同的是,柯特莱西将镜头从男性的英雄叙事转向女性的无声抗争。她们或许仍会回到暴力的日常,但投票箱中投下的不仅是选票,更是一颗重构内心堡垒的种子。

艺术表达:历史记忆的视觉重构
作为一部黑白电影,《还有明天》的影像美学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凝视。柯特莱西坦言,黑白画面源自祖母讲述往事时的记忆底色,也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致敬。但她的镜头并未止步于怀旧:扭曲的家暴双人舞、选举证在掌心颤动的特写、女性集体擦口红的仪式化场景,皆以超现实手法解构现实的沉重。
最惊艳的当属家暴场景的歌舞化处理。丈夫的拳头与迪莉娅的躲闪被编排成一支荒诞的探戈,暴力的循环性通过节奏的重复被强化。导演拒绝展示血腥,因为“感官刺激会掩盖精神创伤的本质”。这种间离效果让观众在不适中反思:暴力如何渗透为生活的常态?
影片的幽默感同样值得称道。迪莉娅与邻居玛丽莎的毒舌吐槽、装瘫痪的公公被揭穿时的窘态,甚至炸毁咖啡馆的闹剧,皆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这种“笑中带泪”的叙事,恰如生活本身——苦难与荒诞始终并存。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映照
《还有明天》的结尾是清醒的悲观主义。迪莉娅投下选票后仍要回到那个充满暴力的家,但她的眼神已不再麻木。导演拒绝给出乌托邦式的答案,因为真正的抗争从不终结于一场胜利,而是“带着尊严活下去”的日常实践。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刻了一段被遗忘的女性历史,更在于刺痛了当代社会的神经。当银幕上播放1946年的故事时,银幕外的观众仍在为同工不同酬、家庭暴力、性别规训而愤怒。迪莉娅的困境穿越时空,成为所有女性的镜像。
柯特莱西用这部电影证明:艺术可以同时是利剑与烛火。它刺破虚伪的平静,也照亮隐秘的伤痕。当片尾曲响起,观众迟迟不愿离席——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迪莉娅的明天,更是所有女性共同书写的未来。

评分:★★★★★
一句话推荐: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而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