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秦对决:前578年的麻隧之战,让秦国百年不振

元昊说历史 2024-12-10 15:28:35

秦国的历史在商鞅变法后,知道的人很多,奉六世余烈统一六国。

而在商鞅变法前,秦国被轻视,东方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甚至在会盟时不邀请秦国参加,视秦国为“戎、狄”。

庞涓更是主张灭掉秦国,可是秦国在秦穆公的手上曾经也辉煌过啊,甚至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秦穆公后,就变成那样了呢?

秦国实力的由盛转衰的标志,就是因为那场战争,那场发生在陕西省泾阳县北的战争。

麻隧,这个名字可能对现代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在古代,它却是一个战略要地。

泾河穿越这片土地,两岸是肥沃的土地和宁静的村庄。

麻隧位于秦国的东部边界,与晋国接壤,地理位置上是秦国防御晋国进攻的前线。

泾河作为一条自然屏障,既可以阻挡敌军的进攻,也可以在敌军渡河时进行半渡而击,甚至可以在背水一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秦军选择了最后一种策略,不留退路,多少带了一丝悲壮,说明秦国已经被逼急了。

当时,晋国联合了周、鲁、齐、宋、卫、郑、曹、邾和滕等诸侯国共同进攻秦国,秦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自公元前627年的肴之战后,晋国的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影响,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晋灵公、晋成公时期,晋国的霸业中衰,楚国趁机夺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晋景公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来重振晋国的霸业,包括消灭赤狄、在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中战胜齐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派屈巫通吴以联吴制楚,以及拆散秦、楚联盟。

公元前582年冬,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钟仪,楚共王则派公子辰出使晋国,请求修好结盟。

晋景公去世后,晋厉公继位,继续奉行和楚政策。

公元前579年,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两国同意暂息兵戈,停止战争。

解决了楚晋之间的矛盾,晋国转向了秦国。

秦、晋两国自肴之战之后,冲突不断,两国共经历了大小十余战,晋国胜多败少。

晋厉公继位后,向秦桓公作出和平试探,两君约定在令狐相会。

公元前581年冬,晋厉公先至会所,而秦桓公却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厉公亦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结盟。

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令狐之盟,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情况。

看起来这段历史,都是晋国在主导,既然谈不拢就打。

公元前579年秋,秦人约白狄攻击晋国,晋在交刚击败白狄。

公元前578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

同年夏,晋大夫吕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

随后,晋厉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出兵迎击。据部分史料估计晋国联军兵力约十二万人,秦国兵力约五六万人,双方实力悬殊。

麻隧之战的庞大场面,可以从《左传》中窥见。

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晋军将领有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晋厉公驾驭战车,栾针为车右,另外加上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

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河以东进行迎战。

公元前578年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被俘。

麻隧之战的结果,对秦国的破坏力极大。

《史记》记载,秦国受到沉重打击,晋国则可以集中力量与楚争雄。

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

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

再次站在泾河岸边,看着河水静静地流淌,两岸的田野绿意盎然,一片和平景象。然而,这里曾经是战鼓雷鸣、旌旗蔽日的战场。

麻隧之战的故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残酷和无情。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缩影,是权力斗争和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秦国的衰落,也看到了晋国的崛起,更看到了历史的教训永远值得铭记。

0 阅读: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