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千奇百怪,有的胖瘦不同就是两个字,如日和曰;有的长短不同就是两个字,如土和士。今天要说的还是一组姿势相反的汉字,“凹”和反写的“凹”。
凹,读作āo或wā
《说文解字》中没有“凹”字。依据现存资料,最早收录这个字的古代字典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写的我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
《玉篇》截图
《玉篇》中解释为“凹,乌合切。又乌交切。凹凸也。”到了宋代编写的《广韵》解释为“凹,下也。或作䆟。” 《集韵》中又说“凹,窊也。”
宋本《广韵》截图
从字形上来看,“凹”是指事字。凹是由抽象的形符构成的表意字。字形像物体中间凹陷下去,表示低于周围,与凸相对。即地势中间低陷,或物体中部下陷。中部下陷为“凹”;中部鼓起为“凸”。通常读作āo,而读wā时,一般用作地名,含义同“洼”。
倒写的“凹”字,读作nà(读音:纳)。
清代《康熙字典》、《字汇补》《中文大辞典》等都收录了这个字,注解统一为:女洽切,物低垂也,从反凹。
《中文大辞典》截图
这个字也可以理解为是个会意字,比如毛巾挂在杆上就是这种下面凹陷进去的形态,也是字典中解释的“物低垂也”的样子。
本文一半讲解,一半猎奇,不喜勿喷,谢谢各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