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现代化:底气、阵痛与机遇

新汽车 2023-07-07 13:40:40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一股股热浪席卷着7月的上海。

冒着超33度的天气,2023中国汽车论坛创下一连串的数字——1场闭门峰会、1场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200余位演讲嘉宾、2000余人到场参会……场内一片火热。

7月5-7日,以“新时代新使命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2023中国汽车论坛在沪举行。

这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唯一支持的国内顶级高端汽车论坛。自2011年以来,中国汽车论坛已举办了12届。

7月6日上午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新使命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会嘉宾围绕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展开探讨。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品牌长风破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换道超车的最佳历史窗口期和关键时间节点。

一组组数据,为中国汽车品牌发展提供注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居全球首位;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2.2%,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达到82.3%;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辆和300万辆大关,今年有望超过400万辆……

但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包括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迈入规模化、存续化发展阶段。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企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包括汽车产业仍然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振、账款回收难、预期不稳等问题,实现全年平稳运行的压力犹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在致辞中如是说。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看来,近年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向上突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点、短板和挑战。

一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板形成制约,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风险逐渐显现;二是产业转型下产能过剩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三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保障的矛盾有潜在制约风险。这些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在有关部门见证下,本次主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携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等企业高层,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

该承诺书旨在维护良好的汽车市场秩序,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积极稳定和促进汽车消费。其内容是:第一,坚持遵守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营销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第二,注重营销宣传方式方法,不夸大宣传、不虚假宣传,不为吸引眼球、增加获客而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性宣传。

第三,发扬质量为先、品质为本的工匠精神,以高质量产品,高品质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稳增长强信心防风险等方面积极担当,勇挑重担,携手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龙泉等分别发言。

帮宁工作室对部分发言摘要如下。

01.

付炳锋:三个建议助力汽车强国建设

其一,在国家层面,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顶层设计。

一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法律体系建设十分迫切,已经滞后于技术创新发展,形成了制约。应当学习西方的作法,标准法规要先行,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为操作层面划清边界,巩固发展创新优势。

二是行业准入方面的立法十分迫切,建立法律规范才能治长远、保稳定。还有助于解决多年来汽车行业“九龙治水”的问题,提高监管效率。

三是相关基础建设是汽车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已经成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中,充电基础设施基本保障是关键。我们的政策是适度超前发展,但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各方正在快速改善。目前全国正在整体推进的数字化转型,这依托于工业互联网的有效支撑,还有很多技术和能力需要突破。

其二,在行业层面,携手解决共性问题,维护产业安全。

首先,当前行业高度关注基础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在快速提升,企业研发快速迭代,这一切都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协同。

目前我们的车用基础操作系统都建立在现有的QNX和Linux基础上,不能说没有产业安全方面的风险。中汽协会经过策划、研究和交流,今年向行业发布开源计划,目前正在向纵深推进。

其次是数据生态的建设。利用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我们路侧的数据经过加工来赋能自动驾驶研发。同时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汽车产业数据生态,让数据实现高效流动,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

协会关于芯片方面一直做推进工作,芯片不是简单的替代,在替代过程中要创新研发,关键技术还需要长期攻关,围绕芯片标准化加强芯片创新统型,与此同时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国内外企业合作,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其三,在企业层面,建立自主可控的产品技术体系和长期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也难以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是要将我们的技术开发和品牌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影响力也是积累的过程,用户基盘是品牌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作为企业要坚持守正创新,去打造具有较强生命力,抗风险能力强的卓越品牌。

三是企业品牌是体现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表现,企业在维护自己经营的同时,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决定着企业能否行稳致远。

02.

王俊:五大挑战与三层建议

▍特征与挑战

从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正呈现“3+1”的特征。

“3+1”特征:一是产品技术迭代加速。二是供需结构调整加快。三是市场竞争矛盾加剧。

一个机会:一个百年难遇的产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正在出现。

客观来讲,要实现以上战略目标,还必须克服诸多挑战。

挑战一:市场竞争秩序重构。

随着市场竞争格局从原来的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演变为传统自主品牌、传统合资品牌、新势力、ICT四方角逐,当期竞争越发激烈。同时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也在渗透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之中,让竞争更加复杂。同时,行业内还出现了一些不明确、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非资本因素参与、非市场化逻辑导致竞争格局的构建进一步复杂化。

挑战二:中国汽车出海的风险控制面临挑战。

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地缘政治、逆全球化以及供应链、产业链各方面的挑战,包括最近还出现了一些非技术性的壁垒。

挑战三:技术链、供应链、产业链韧性不足的挑战。

中国汽车产业的锂、镍、钴等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其中锂进口依赖度达65%,镍和钴进口依赖度高达90%以上。还有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进口依赖度也在90%以上,存在较大的“卡脖子”风险,中国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四:新能源汽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规模尽管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但是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过三关:

一是用户体验关。包括现在的里程焦虑、电池安全、充电便利性,都极大地对用户体验形成了威胁。

二是产品技术关。能否提供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能否在技术路线的稳定上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三是成本效益关。例如,2022年行业在售的新能源车型达到了383款,平均月销量仅为1135辆,一百多个乘用车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里面盈利的只有寥寥少数。

挑战五:中国汽车产业的品牌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尽管中国汽车品牌的品牌价值不断向上,产品售价稳步提升。但从市场表现来看,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价格差距仍然存在。今年1-5月,中国汽车品牌狭义乘用车20万元以上的销量占比为17.5%,合资品牌达到了42%。

▍三层建议

关于政府层面:

一要完善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制定各省市新能源产业的普及规划和发展节奏,避免产业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减少非市场因素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干扰。

二要优化中国汽车市场舆论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捏造不实信息,恶意引导舆论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从执法层面净化汽车行业舆论环境。

三要打造公平竞争的海外市场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协调中国品牌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签署公平互惠的贸易合作协议,争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关于行业协会层面:

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议行业协会、各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强强联合、共同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共建、共享共性技术平台。

二要强化行业协同,降低企业出海风险。建议行业协会、海外服务机构、各大企业共同成立出海联盟,对汽车出口的相关政策、规则进行沟通、研究和风险识别,为企业出海提供指导。

三要联合推动新能源行业标准化。建议行业协会、主机厂、电池厂等联合建立电池行业的标准规范,推动电芯型号、电池整包、换电模式通用化、标准化,建立高水平标准化体系。

关于企业层面:

一要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国际合作。在新合资时代之下,建议中外汽车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合作,开创全新的发展局面。

二要以积极的态度推动技术合作。中方企业强化与优秀外资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

三要强化行业自律,推动中国品牌健康发展。建议企业之间要开放合作,彼此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生态链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在海外市场要抱团取暖,坚持长期主义,以品牌、质量、服务、技术为核心打造竞争优势,携手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长远、健康发展。

03.

冯兴亚:新能源汽车增长背后有隐忧

今年1-6月,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亮点是,新能源车和汽车出口两大高速增量,而在两大增长背后不难发现以下3点隐忧。

一是,相比传统燃油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电动车的技术门槛其实相对较低,如果不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甚至基础研究(如电池材料科学)的水平提升,我国的先发优势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被对冲。

二是,全球传统汽车头部车企技术基础雄厚,在压力之下加速转型的资金投入巨大,在中国市场的后发优势不可小觑。而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面对的是全球知名品牌成熟的国际化运营体系的竞争,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三是,由于自力更新、单打独斗的传统,我们中国车企需要快速补强一些短板,例如跨界合作,比如协同应对特定领域技术专利诉讼、碳排放壁垒,反倾销名人的贸易保护等挑战,还有打造覆盖国内外主流市场的产业生态等等。

此外,在推进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协同共生、合资合作与自主品牌的协调发展、产业链自主与全球大分工之间的融合发展,同样是需要汽车企业和汽车人不断探索的、新的赶考之路,更是必须勇于承担的新使命。

04.

贝瑞德:市场过热

我们正面临着市场过热的局面。目前,市场上有超过120家汽车制造商,在2023年就推出了约150款新车型,极为激烈的竞争甚至在近几个月导向了大幅价格。

目前,许多汽车制造商由于缺乏其它业务的支撑,高度依赖纯电动汽车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高昂的动力电池价格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短期的销售成功需倚赖极高的资本投入。这些投入无法促进市场长期的积极发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的初创企业,有约80%正在或即将退出市场,或者迫切地需要新的资本投入。竞争环境的整合正在全面展开。

这最终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他们无法再获得退市品牌的服务,或将目睹自己所购车型大幅降价。

05.

余凯:中国品牌借智能化实现品牌升级

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品牌升级的趋势很明显。比如,去年和前年对比,在总量微涨的情况下,10万元以下的车型销量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销量在下降,而10万到20万之间,甚至是30万元以上的市场,自主品牌却在扩大份额。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品牌借助于新能源化、智能化为契机去完成品牌升级。比如智能导航辅助领航系统L2+的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自主品牌30万元以上的装配率达到82%,而合资品牌装备率几乎是零。

现在,无论是英伟达、高通、Mobileye,还是地平线、德州仪器等,它们最先进的智能芯片,第一个量产都是在中国,而且是在中国品牌上。

而过去最先进的汽车科技,是在日本或在德国开发了以后,应用到中国。得益于智能化和新能源化,新的智能科技是先在中国开发,先在中国被应用,而且未来一定会被应用到全球的其他市场。

所有汽车品牌都要利用中国市场的需求领先,去开发自己的技术,打造自己的产品,首先在中国市场去建立领先地位。

中国创新速度非常快,目前地平线深度参与的车型中,从(自动驾驶)项目启动到推向市场通常没有超过一年。类似的项目在一些全球OEM,通常是需要花到三年或四年以上。

一款芯片交付给客户,不能只是一款芯片,地平线将提供给客户丰富的、强大的开发工具,包括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工具链,也包括在云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管理模型、训练模型、仿真模型、测试模型的验证,以及模型部署的整套工具。

恐怕没有任何的一个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像地平线这样在成就客户面前,甚至可以颠覆自己,去支持客户开发自己芯片。目前已经有两家领先的主机厂,基于地平线的授权去开发自己的芯片。

0 阅读:24

新汽车

简介: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