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那点事儿,就像是进行着一场没有炮火的较量。这十多年,美国对中国那套策略是越来越狠了。从奥巴马那会儿提出的“重返亚太”,到特朗普挑起的贸易关税大战,再到拜登掌权后对咱们的科技围堵,每一步都像是要把咱俩推向面对面硬碰硬的境地。
白洁曦,是个挺有眼光的学者和政策研究专家,她一直盯着这些变化呢。在很多场合,她都大胆说过:美国对待咱们中国的态度是越来越强硬了,但这背后,其实他们自己也不小心掉进了个“坑”。
从特朗普挑起“商贸争端”到拜登搞起“技术封锁”,美国老想着靠施压来搅乱中国的发展节奏。可实际情况是,这一招不但没能让中国低头,反而促使中国在好多方面实现了大跨越。看着中国这么迅猛地崛起,美国能不能找到一条不靠冲突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呢?
【一杯咖啡里的中美博弈】
中美两国在世界上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影响力遍布全球各地。从买卖东西到高科技领域,再从南海到台海那片地方,这些年它们之间的不对付,就像是突然踩了油门,冲突越来越多。
在这么个紧绷绷的氛围下,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事儿上:这俩大国究竟会不会哪天真的动起手来,真刀真枪地干一架?从眼下的各种情况来看,中美两国在短时间里全面开打的可能性,说实话,不是很大。
当白洁曦这个名字出现后,事情总算有了点进展。她之前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写了一篇长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挑战:美国外交策略与零和博弈的风险思维”。在那篇文章中,她把这个词的前因后果都讲清楚了。
白洁曦的老爸是个台湾工程师,七十年代那会儿,他怀揣着技术梦,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在硅谷的半导体圈子里打拼了好多年,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最后就在美国西海岸安了家。
她老妈是第二代美籍日裔,她爷爷奶奶在二战前那股移民热潮里到了美国。那时候可不容易,被关进了战时的拘留营,吃了不少苦头。但好在后来他们在加州开了个小杂货铺,专门卖些日式小玩意儿。
白洁曦生长在一个混合了两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环境里,从小就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家里的餐桌上,有时飘着台湾卤肉饭的浓郁香气,有时则是日式味增汤的清新味道。她爸妈聊天时,中文、英文、日文的话会时不时冒出来,交织在一起。
她念书那会儿,同学们老聊棒球、吃汉堡这些事儿,但她偏偏对那些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历史和政治特别感兴趣。
【从冷门研究到精准预言】
白洁曦的求学之路挺坎坷的。在普林斯顿念博士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大多都去凑热闹研究中东那边的事儿了,毕竟那时候国际政治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风头正盛。但她就是不走寻常路,选了个相对冷门的方向——研究咱们中国的基层管理。
那时候,在学术的大环境里,这个话题根本没人瞧得上眼,就连导师也劝她,不如换个更火的题目,说这样以后找工作能顺当点。但她就是不听,一股脑儿扎进了中国乡镇政府的档案海洋里,埋头苦读了数不清的地方历史资料和政府文件。那几年,她来来回回往中国跑了好几趟,专门往那些偏远的县城图书馆里钻,就为了能亲手抄下那些乏味的会议记录。
她还特地去找了一些已经退休的村干部,问问他们是怎么执行上面的政策,又是怎么应对检查的。努力总会有回报,这些原本不受重视的资料,后来竟然成了她手里的制胜法宝。时间转眼到了2021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芯片产业下了重手,出台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严格限制华为和中芯国际进口设备。
那时候,白洁曦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她明确指出:“这些制裁根本压不垮中国,反而可能会促使他们自己研发出更强大的半导体产业。”文章里给出了不少数据支撑,比如说,2019年中国进口的芯片数量占到了全球的40%。另外,文章还提到了深圳和上海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翻倍了。
过了三年,到了2024年,中芯国际宣布说他们已经搞定了7纳米工艺。这消息一传出来,全世界的科技圈都震惊了。美国那边还在琢磨制裁有啥效果呢,中国这边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白洁曦之前说的话成真了,她的大名迅速在学术界和华盛顿的政策圈里传了个遍。
她开始接到智库的邀请去做演讲,就连CNN也特意请她上节目谈论这事儿。原本她的研究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冷门话题,现在却成了分析中国崛起的关键线索。
【“别让焦虑绑架政策”】
白洁曦一直在钻研一个核心问题: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不能总让焦虑主导。她在不少地方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在2022年的某个学术研讨会上,她手里拿着一份新鲜出炉的美国国防部报告,里面详细列举了十多条关于中国军事发展的所谓“顾虑”。这些顾虑啊,啥都有,从东风导弹的数量,聊到海军舰艇的重量级,甚至还扯上了所谓的“力挺俄罗斯”的指责。
这些事情确实让美国政府提高了警觉,但她告诫众人,要是这个名单不断扩充,美国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只要中国有所动作,就先嚷嚷着说“有威胁”。
2019年,在哈佛的一个演讲中,她讲了个故事。说是那时候,美国看到中国建了几个5G基站,就火急火燎地想让它的盟友们一起封杀华为。但没想到,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没搭理它,更有意思的是,德国还偷偷跟中国签了个合作的条约。
她在后来接受《华盛顿邮报》访问时,再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美国不能老想着怎么跟中国对着干,眼光得放长远些,多交流、多对话,找一条咱俩能并肩走的路。”
她又聊起了过往,提到了冷战那会儿,美国和苏联之间也还有生意往来,并没真的闹僵。她举例说,就拿2020年那会儿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来说,美国不还买了咱们中国的口罩和医疗器材嘛,这就说明,两边打交道还是有余地的。
她说的这话挺直白,不过背后都是有数据支持的。比如说,2021年的时候,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占了中国总出口的17%,而美国从咱们这儿进口的东西,在全球供应链里占了22%的份额。她又补充说,要是美国老想着用那些强硬手段,比如加关税啊、禁止技术啊,到最后说不定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从奥巴马到拜登,步步紧逼】
在白洁曦的研究中,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变动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她回溯过往,从奥巴马的时代聊起。2009年,奥巴马刚掌权不久,就提出了“亚太再平衡”策略,表面上看是要加强对亚洲的,但实际上,他的眼睛一直没离开过中国。
那些年,美国海军的船只老在南海转悠,2010年他们还拉上韩国,在黄海搞了个大型军演,直接让中国周边的海域变得熙熙攘攘。转眼到了2012年,美国在澳大利亚的海军陆战队人数直接翻番,另外又跟日本签了个新的安保条约,这一连串动作,明显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白洁曦翻了翻以前的国会资料,看到2011年美国定的国防预算里头,特地给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留了升级的钱,这显然是想在这一带加大力度。
特朗普2017年当了总统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刚上任那一年,就搞了个大动作,给中国商品加税。到了2018年,那份关税名单出炉,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被盯上,从钢材到电子产品,啥产品都没逃过。
科技斗争同样激烈,2019年,华为被美国商务部给盯上了,进了“实体清单”,连芯片都得想办法私下搞。白洁曦查资料时发现,那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幅缩水,从2017年的300亿美元,一路跌到2020年,连100亿都不到了,限制得特别狠。
特朗普政府另外弄了个“印太计划”,把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拉在一起,搞了个“四方聊天会”。他们聚会时,经常拿中国来说事。
到了2021年,拜登上台后,大家都盼着能松快松快,可他并没打算放手。之前特朗普加的那些关税,他一点没降,反而在2022年,他又推出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直接拿出520亿美金来扶持美国自家的半导体行业,明显是要跟中国较上劲了。
白洁曦在研讨会上说起,拜登政府在2023年再次延长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禁令,他们给出的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她翻看了美国商会公布的数字,发现在2022年,关税使得美国老百姓多花了460亿美元。你去超市瞅瞅,电饭锅、手机壳这些商品的价格都往上涨了。但说来也怪,即便这样,中国那一年的出口总额还是增长了7%。
她又找出来商务部的那份数据,说中国在2023年跟东盟的买卖,做得比跟美国还大。这不就说明,那些制裁的手段,压根没能让中国经济低头,反倒是让美国自己有点尴尬了。她分析,美国为啥不把这些政策收回去呢?还不是因为国会那边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呢,谁要敢动这个念头,立马就给人扣上“对中国服软”的大帽子,这政治上的事儿,可玩不起。
【台海棋局:民间视角与大国博弈】
白洁曦一直把台湾问题当作自己研究中必须面对的挑战。2018年,她去台北大学当访问学者那会儿,可不是整天闷在办公室里啃报告,而是爱往夜市里跑。她在士林夜市跟一位烤鱿鱼的大哥聊了有半个小时,大哥一边忙着在摊子上翻动鱿鱼,一边不停地抱怨说凤梨价格跌了,生意真是越来越难做了。
她又溜达到了饶河夜市,找了一个卖炸臭豆腐的大哥打听情况,大哥告诉她,现在最上心的是鸡蛋价格往上涨,至于统一还是独立那些事儿,压根没人聊。她随手掏出小本子记下这事儿,回到家翻了翻台湾的农业数据,一看2017年台湾凤梨出口到大陆的比例占了总量的九成,但到了2018年,大陆限制了购买,结果价格直接拦腰斩半。
她琢磨了一番后,想到了个主意。2019年,她给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议,说应该把台海问题从对中国的大战略中单独拎出来,别总是混在一起考虑。她查了查台湾统计那边的数据,发现2020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了它外贸总额的43%,老百姓的生活还得靠着两岸的生意来维持呢。
美国在台湾的那个办事机构的经费,在2019年的时候,安全保卫的开销增加了两成,总额达到了好几千万美元。转眼到了2024年,咱们解放军在台海那边搞起了军事演习。特别是在8月份,东部战区派出了30多艘舰艇,还有40多架战斗机,练的就是怎么封锁那一带的岛链。
白洁曦那会儿直接说了一句实在话:“美国在台湾的那个协会,每多砸一美元到安保上,咱们中国的造船厂就能多接到两艘护卫舰的订单。”这就是咱们说的“中国效应”。每次美国想拦住中国发展,结果花了大堆钱,反而让中国跑得更快,大家心也更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