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领域,江青还是比较内行的。她从青少年时就学唱京戏,演过《玉堂春》等戏曲。后来去上海拍电影、演话剧,演艺之余还写过随笔小说发表在报刊上。再后来江青喜欢上摄影,拍摄出很多摄影作品,受到专家的好评。另外她写字很好,模仿的毛主席书法也达到一定水平。
作为一个从“文艺领域”起家的人,江青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也很爱好。曾自我吹嘘是“半个红学家”。那么,江青对《红楼梦》有怎样的见解呢?
01毛主席批评江青:你这个人不成话,一部书都看不完1972年,江青接受外国女作家维克特夫人的采访,向她介绍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
《红楼梦》我读过多少遍不记得了。大概10遍以上。到延安以前看了3遍。一看到林黛玉死就哭鼻子,看不下去,太惨了。毛主席就批评我,你这个人不成话,一部书都看不完……
从江青和维克特的谈话来看,江青对《红楼梦》还是很熟悉的。至于她有看没看完就不清楚了。当然,没有看完《红楼梦》,不代表不知道《红楼梦》的完整故事,何况后40回是高鹗续的,与曹雪芹的原意有差距,另外文笔和叙事手法也有差异,看不完《红楼梦》也属正常。
江青后来热衷于谈论《红楼梦》,受毛主席的影响很大。毛主席喜欢《红楼梦》,反复阅读揣摩,有时候在讲话中也引用《红楼梦》里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语句,并且他经常向身边人进行推荐。尤其是在与江青谈话时,也经常引用《红楼梦》里的人物打比方。
有一次,毛主席与江青谈起鲁迅的文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鲁迅在文中有一句话:
贾府上的焦大,也是不爱林妹妹的。
毛主席说:林妹妹自然不愿意嫁给焦大,可是,假如有人要林妹妹嫁给焦大,怎么办呢?
江青说:可以宣布这样的婚姻无效。
毛主席不同意江青的意见,说道:
你的想法很简单。林妹妹不能嫁给宝玉,嫁给谁?嫁到哪里去?难道找个薛蟠式的人物,那更糟糕!
毛主席对《红楼梦》的喜爱和看法,自然会影响到江青。一般而言,喜欢《红楼梦》,多次阅读《红楼梦》,不等于在红学上有专业见解。但《红楼梦》毕竟是人人可以发表意见的,江青也不例外。由喜欢《红楼梦》并受毛主席的影响,江青在推动《红楼梦》学术讨论上有了具体实践。
02推荐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的文章给毛主席看1954年,青年学者李希凡和蓝翎在《文史哲》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江青看到后推荐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对两位学者的文章很感兴趣,他要江青把文章交给《人民日报》转载。然而,《人民日报》认为《红楼梦》属于学术问题,应该由专门的文艺报刊转载。
江青随后邀请胡乔木、邓拓、林默涵、林淡秋等人商议,最后在《文艺报》转载了这篇文章。不久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又发表了李希凡、蓝翎的《评红楼梦研究》的文章。
对于这件事情,毛主席十分重视。不久后他写了一封信给各位领导同志和文艺界的同志们传阅。认为李希凡和蓝翎两位青年作者的文章应该重视,在报刊转载以期引起讨论,但是在转载的过程中,有人以种种理由反对,最后只能妥协在《文艺报》上转载。毛主席认为:事情是由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但是“大人物”往往不重视“小人物”的文章,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注意。
随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一场对《红楼梦》展开的学术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红楼梦》的目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引导青年和读者们正确地认识《红楼梦》,正确地看待中国古典文学。
对于《红楼梦》问题的讨论,江青后来沾沾自喜地说:《红楼梦》的学术讨论是由她发起的。说实话,这属于江青的一种自我吹嘘。
关于《红楼梦》问题的讨论是在毛主席指示下开展的,江青只不过在毛主席指导下开展了一些联系工作。她起到的作用,就是看到李希凡、蓝翎发表的评《红楼梦》文章后,推荐给毛主席看,从而引起毛主席的重视。
但是,也应该承认江青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鉴赏能力,否则她就算看了李希凡、蓝翎的文章,也不会发现其价值。她能鉴别出什么是好文章并推荐给毛主席,引起毛主席的共鸣,就说明她有一定眼光。
《红楼梦》是常说常新的话题,自从问世以来就诞生了一门学问:红学。无论读者还是专家都热衷于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考证。江青也不例外。她自称“半个红学家”,对《红楼梦》自然也有一些见解。
03一部《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就差不多了《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对于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来说,普遍有一个感觉,就是读到80回后就很难读下去了。
理由显而易见,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与曹雪芹的前80回,无论文笔还是故事情节都差距甚远,也就是说,高鹗背离了曹雪芹的愿意。因此从总体上说,后40回显得寡然无味。
但是也应该承认,高鹗续书里也有一些精彩篇章,比如《黛玉焚稿》、《黛玉魂归》等。甚至有专家认为高鹗读过曹雪芹后40回的原稿,所以才把林黛玉的结局写得这么感人。
曹雪芹有没有后40回原稿是红学界的一个“迷案”,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证据。但读者比较有共识的是:后40回读到林黛玉的结局,再往后就没有太多可读性了。
江青认为:
一部《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也就差不多了!
她这个观点虽然不新鲜,但表明江青的确读过几遍《红楼梦》,从艺术感觉上来说是准确的。
04《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题歌《好了歌》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出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江青认为:《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题歌。
对于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江青做了如下解读: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指得是薛宝钗结婚。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指贾宝玉。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说得是薛蟠、柳湘莲这些狐朋狗友……
应该说,江青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好了歌》的解注毕竟不同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它并非单纯指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从《红楼梦》人物总体“命运”上来说的。比如“转眼乞丐人皆谤”,江青认为指得是贾宝玉,但其实也可以指其他同病相怜的人物。
江青认为,《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题歌。她这个看法比较肤浅。从总体上说,《红楼梦》的确传达了“一场繁华,最终如过眼云烟”这样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更深的意涵是:
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揭示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覆亡的趋势。尤其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道破了封建社的本质,这也是毛主席在评价《红楼梦》时,认为第四回是总纲的原因。很显然,江青没有看到这层更深的意思。
05高鹗最大的功劳,是写了宝玉出家《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续的。对于这个续书,有专家评价很高,认为保留了《红楼梦》的完整性,高鹗是有功劳的。有专家评价很低,认为背离了曹雪芹的愿意,是对《红楼梦》“全本”的歪曲,高鹗不但没有功劳,反而还有罪。云云。
对于高鹗的续书,江青也认为可读性不高,读到林黛玉去世就差不多了,这其实是多数读者的一个普遍感觉。
但江青认为:高鹗“最大的功劳是写了宝玉出家”,虽然背离曹雪芹的原意,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让贾宝玉的结局符合《红楼梦》作为悲剧的总体氛围。虽然“宝玉中举”是一个败笔。
江青说:
因为高鹗当时只中了举人,所以他写贾宝玉中了举人,又是有了儿子后才出家的。如果高鹗中了进士后写后四十回,那宝玉也一定写成中进士。
高鹗写贾宝玉结婚,有了儿子才出家,是对宝玉人生结局的一个“折中方案”,一方面,维护了儒家传统价值观,中举人和传宗接代;另一方面也符合《红楼梦》作为悲剧的基本基调。
但是,江青认为高鹗中了举人才写贾宝玉中举,假如高鹗中了进士,则在续书中就会写成贾宝玉中进士。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猜想,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06评《红楼梦》越来越离谱,称晴雯是左派,袭人是右派江青还有个论调,称“晴雯是左派,袭人是右派。”客观的说这纯属于“过度解读”。《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过去曾有索隐派,认为《红楼梦》好像给读者打了一个“哑谜”,需要从故事情节的蛛丝马迹解读出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解读不符合艺术规律。
江青把《红楼梦》里的人物分成“左右”,则不但表明她对《红楼梦》的认知不专业,反而还越来越离谱。人是丰富多彩的,这种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观点,显然别有用心。
07江青为何格外重视“柳嫂子”的情节?冯其庸:她野心暴露柳嫂子是《红楼梦》里一个次要人物。她是管理厨房的。她有个女儿叫柳五儿,虽是厨役之女,但也如平儿、袭人、紫鹃、鸳鸯一样漂亮。因此柳嫂子很疼爱她。柳嫂子管理厨房,因为做事大方稳重,人缘不错。柳嫂子的故事情节不多,为何江青格外重视“柳嫂子”的情节呢?
柳嫂子的故事主要表现在第六十一回,六十二回中。芳官给了柳五儿一点玫瑰露,后来柳五儿因入大观园被林之孝家的逮住,平时与芳官不和睦的人便向林之孝家的告状,说柳五儿偷东西。林之孝家的从厨房里搜出玫瑰露等物品,后来,林之孝家的安排秦显家的接替柳嫂子。
但是,柳五儿的事情很快查明,柳嫂子又回到厨房,而秦显家的,只做了一顿早饭就出去了。
对于这个故事情节,江青格外感兴趣。曾下令某曲艺团改编成大鼓书演唱。她为何要改编这个情节呢?
红学家冯其庸在谈到江青为何重视“柳嫂子”这一节时,说道:
为什么江青要编这段鼓词?目的还在夺权。毛主席洞察一切,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反革命野心,早就明确指出:“江青有野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江青之所以重视“柳嫂子”一节,并不在于从学术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而是从她个人的“野心”出发,为实现其“野心”从《红楼梦》里寻找理论依据!
只能说,她这种解读《红楼梦》的方式很离谱。
总结江青在电影、话剧、摄影等方面还算比较内行。她对《红楼梦》也很感兴趣,自称为“半个红学家”,但她对《红楼梦》的解读令人不敢恭维。
首先,她对《红楼梦》没有什么新鲜见解。其次,她对《红楼梦》的解读很随意,不严谨。再次,她对《红楼梦》的解读别有用心,希图从《红楼梦》里为实现其野心而寻找理论依据。
对待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不是随意解读。江青不懂这一点,还自封为“半个红学家”,岂不是贻笑大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