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穷的人,越喜欢让子女从事这2种工作,结果越来越穷

看一苇 2025-04-09 19:56:46

老话说得好:"越穷越怕,越怕越错。"

越是家里条件差的父母,越容易让孩子走两条歪路。

他们不是故意害孩子,是真被穷日子吓糊涂了。

今天说清楚这两件事,要是真听进去了,可能改变你全家命运。

第一种坑:可代替性高的工作

《围炉夜话》讲得明白:"艺多不压身,技高不愁贫。"

可好多爹妈偏不信这个邪!

见着亲戚家孩子送快递月入八千,逼着自家孩子辍学跑外卖;

看着邻居闺女在纺织厂包吃住,硬让女儿退学当缝纫工。

东莞老陈家就这么把儿子耽误了,二十岁进电子厂拧螺丝,三十五岁得了腱鞘炎干不了活,现在在老家村口摆摊卖袜子。

这类工作有三大要命处:

一是谁都能干。

快递站招人写着"认字就行",流水线上六十岁大妈跟十六岁毛头小伙干一样的活。

从事这类工作的人自身没有难以替代的价值,在社会竞争中自然会被淘汰。

二是吃青春饭。

建筑工老张头在郑州搬了二十年砖,现在腰弯得像个虾米。

这也是很多卖力挣钱工作的通病,老了之后,力气跟不上了,自然会被更年轻的人替代。

真想逃出这个怪圈,还是得从自身着手。

三是越干越贬值。

十年前东莞工厂招工还贴"熟手优先",现在是"会用机械臂优先"。

超市收银员被自助结账机取代,停车场收费员被ETC顶替,这些活计淘汰起来比换季衣服还快。

明智的选择应当具备持续增值的特性。

比如修理智能家电的技术工人,需要不断学习新机型的维修技能;

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员,随着经验积累能获得更高报酬。

这类工作像存钱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转化为不断增长的价值。

第二种坑:随大流的工作

《周易》早提醒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越是穷怕了的家长,越爱让孩子往人堆里扎。

听说隔壁县公务员发工资准时就逼孩子考编,见短视频说会计稳定就让女儿报财会专业。

河北老李就是活例子,当年逼闺女考了三次教师编,结果今年县里小学合并裁员,38岁的闺女拿着教资证去托管所当阿姨。

这么干坏处也很大:

坏处一:现在的好工作以后可能消失

二十年前供销社是铁饭碗,十年前收费站人人抢着进,现在这些岗位还剩多少?

坏处二:大家都挤一条道越来越难

去年某县城招10个公务员,3000人报名。有这力气不如学无人机飞手,全县才3个人会修植保无人机。

坏处三:孩子根本不喜欢也干不好

明明孩子喜欢做饭,非让去坐办公室。结果上班像坐牢,干五年还是个打杂的。

真正持久的职业选择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天赋。

安徽姑娘小周性格内向但手巧,家人却逼她报考导游专业。

连续三年失败后,她改学烘焙手艺,现已成为私人定制蛋糕师。

与其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寻找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领域。

宠物殡葬师、文物保护员、家庭收纳顾问,这些新兴职业都正形成独特的人才需求带。

两把改命钥匙

《孙子兵法》曾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真想逆天改命,最重要的是掌握以下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认准需要真本事的地界

餐饮师傅老周教徒弟时说:"会炒大锅菜算手艺,能设计中央厨房动线的才是师傅。"

现在他儿子在省城给人设计预制菜流水线,月薪顶他炒半年菜。

第二把钥匙:抓住需要活脑筋的营生

九十年代北京潘家园摆地摊的老杨,当年让闺女学文物鉴定被亲戚笑掉大牙。

现在他闺女在直播平台鉴宝,半小时收费两千,比老子摆摊一个月赚得还多。

普通人家要翻身,就得让娃掌握这两样本事:

要么像电工考证那样越老越吃香的手艺,要么像拍短视频那样得会想新点子的能耐。

《荀子》说得在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穷人家最大的坎儿不是钱,是脑子里那堵墙。

让孩子重复父辈的老路,就像推磨的驴,再卖力也走不出那个圈。

贫穷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物质匮乏,而是代代相传的保守思维。

当父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选择,当子女建立起应对变革的勇气,家庭命运的转轮才真正开始滚动。

记住,真正的好出路不在人挤人的大路上,而在旁人还没醒过神的新道上。

让孩子带着脑子干活,比逼他们埋头苦干强百倍。

0 阅读:1

看一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