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结果如何

纪皓淼呀 2025-02-20 19:45:09

徐茂公早年投身起义,曾与翟让共谋反隋,创立瓦岗寨,并凭借其超凡的军事谋略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叛乱军中的一员悍将。

之后,他又投靠李渊,几度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并深得李渊与李世民的信任,成为大唐政权中的重要支柱。

只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却是临终前对家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

这一句遗言,令家族震动,也让无数后人感到困惑不解。

那么,他为何会作出如此断言?这一预言又是否应验?

英雄崛起

594年,徐茂公出生于曹州一个贫寒家庭。

小时候,他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优渥的生活,反而从小便与家人一同耕种田地,艰难度日。

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反而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且他天生聪慧,不仅喜好兵法,且对刀枪弓弩有着强烈的兴趣,逐渐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后来,隋炀帝杨广的暴政愈演愈烈,民众怨声载道,百姓的苦难推向了极致。

徐茂公的心中早已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虽然他并未曾完全了解什么是“大义”,但他深知不平的社会让他无法忍受。

因此,当隋炀帝对百姓的压榨达到极限时,徐茂公的“起义梦”也开始萌芽。

年轻的徐茂公加入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队伍,随大流揭竿而起,那时,他不过十七岁。

年少的他,刚开始并未能取得显赫的战果,但他那股敢拼敢打的劲头,渐渐地吸引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

更重要的是,徐茂公聪明果敢,总能在战斗中准确判断形势,快速作出决策,这种出色的洞察力使得他在起义军中逐渐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为了在这场乱世中脱颖而出,徐茂公还意识到,单凭暴力与愤怒是无法成功的,他需要一种更为持久和高效的方式来组织与带领这些起义者。

于是,他决定结盟建立更有规模的起义基地——瓦岗寨。

瓦岗寨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据点,它更像是一个拥有战略眼光的政治联盟,在这里,徐茂公通过智谋与决断,逐步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开始挑战隋朝的权威。

在瓦岗寨,他开始招揽能人异士,不仅仅是武将,还有谋士、士族,甚至那些对隋朝不满的贵族。

这一系列精心的策略让他逐渐从一个地方的军事领袖,转变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抗隋朝的有力人物。

瓦岗寨的创建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挑战则是如何维持与扩大自己的势力,如何应对那些自视甚高的对手。

就在瓦岗寨逐渐壮大之时,李密的出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密,这位自诩为天下英才的青年,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也开始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

徐茂公见到李密时,深知这个青年才俊的潜力,决定将他拉拢到自己麾下。

通过与李密的联合,瓦岗寨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号召力也更广泛。

与此同时,在隋朝的灭亡和唐朝初期的权力更替中,徐茂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投奔李渊,支持唐朝的建立。

徐茂公与李唐的深厚渊源

李渊是个睿智而低调的统治者,他凭借着他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对人才的广泛吸纳,和对大唐未来的无限构想,吸引了许多英杰加入。

徐茂公正是看到了这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而且,他的投奔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在他看来,李渊不仅具备统治天下的智慧,更有强大的谋略和深厚的背景,正是他所需要依托的可靠力量。

而李渊的宽容与睿智也让徐茂公深感亲近,李渊并没有因徐茂公先前的起义背景而有所偏见,反而是欣赏他的才干,认为他是可以信赖的重臣。

因此,徐茂公加入李渊阵营后,逐渐在大唐的开国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之后,李渊为表彰徐茂公的功劳和忠诚,将“李”字赐予了徐茂公,并改名为李勣,标志着他从此成为李唐一脉的一员。

这个改变并不仅仅是名字上的转变,更意味着他从此成为了李唐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随着唐朝政权的不断巩固,徐茂公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李渊的信任让他在多次重要的战役中担任主将,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但李渊并非唯一一个让徐茂公看中的“明君”,早在徐茂公投奔李渊之前,他就已经察觉到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之间的权力斗争。

徐茂公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明白在宫廷斗争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其中,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另外,对于李世民,徐茂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超越父亲李渊的潜力。

李世民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高瞻远瞩的眼光,正是这些优点让徐茂公确信,李世民注定会成为未来的大唐帝国的伟大统治者。

因此,徐茂公不仅是支持李渊建立唐朝的关键人物,他更在幕后默默为李世民的成功出谋划策。

玄武门之变爆发后,李世民成功地取代了李建成,成为了唐朝的实际领导者。

李世民登基之后,并没有忘记徐茂公在自己成功夺权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相反,他更加重用这位忠诚的老臣,将他提拔为更高的职务,并赋予他更重的责任。

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徐茂公继续为大唐的强盛贡献力量,屡次出征,征服了无数敌对势力,为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国力增强立下了赫赫战功。

随着李世民的英明治国,徐茂公的地位愈加显赫,他不仅在李世民的内政上提出宝贵的建议,还积极参与到外交与军事的各项决策中。

而徐茂公对于李唐政权的忠诚、智慧和谋略,使得他在唐朝历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且无法忽视的位置。

也正是这份信任,让徐茂公在李渊和李世民的历史洪流中,始终保持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了唐朝初期最为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临终遗言

只是,随着年岁渐长,身体的衰老与对未来局势的深刻洞察,徐茂公开始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忧虑。

他知道,唐朝虽然刚刚建立,但其未来的命运并非一片光明,政权的稳固、家族的安危都存在着不可预见的变数。

那时,徐茂公已年迈,身体状况急剧下滑,唐高宗李治和太子李弘知道他病重,便不遗余力地向他献上各种名贵的药物,尝试用这些药物延续他宝贵的生命。

可徐茂公对这些药物却并无太大兴趣,他不急于求生,而是觉得自己的一生已经足够,时势已尽,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而就在徐茂公感到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决定在临终之际召开全家亲人齐聚的宴席。

在宴席上,徐茂公面对着妻子、子女及亲戚们,他交代了临终遗言;

“我临终前有一言,不得不说,若我家中之后有人出类拔萃,能成大器,必定会遭遇不测,家族的未来也难保无虞,若有人走上了不正之路,争权夺利,那家族必然会面临灾难,若真有后人有所作为,一定要早早将其除掉,否则,必定会自毁前程,乃至全家覆灭。”

当时的家人听到这些话,无不感到震惊,许多人还未能完全理解父亲言语中的含义,甚至觉得徐茂公是过于悲观了。

毕竟,徐茂公一直以来为国家效力,为李唐立下赫赫战功,所有人都认为,作为开国功臣的后代,必然会享有盛名和荣耀,岂会有如此不祥的预言?

但事实上,徐茂公的预言仿佛为后来的悲剧做出了早有预见的警告。

遗言的应验与崩塌

徐茂公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深感痛惜,他也并未就此忽视徐茂公家族的贡献,反而给予了高度的礼遇与关注。

徐茂公的子孙虽然享受着荣宠,但也随着权力的漩涡逐渐进入了更为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

而徐茂公的后代,尤其是他的孙子李敬业,注定无法逃脱权力斗争的漩涡。

李敬业自幼聪慧,曾被认为是徐家未来的希望,但他的性格中也带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心和野心。

他目睹了武则天逐渐崛起,权力逐渐从李治手中转移至武则天之时,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焦虑。

在武则天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后,李敬业开始感觉到李唐皇室的权威正在瓦解,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不安和对家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正是这种不甘心与恐惧,催生了他反叛的决心。

李敬业的起义,虽然得到了部分士族和官员的支持,但很快便暴露了他领导上的不足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武则天则在政权稳固后,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镇压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

李敬业失败后,徐家的荣光也随之黯淡,武则天不仅肃清了叛乱,且对李敬业及其支持者进行了严厉的清算。

整个徐家族在这场灾难中遭遇了无情的打击,徐家曾因徐茂公的卓越功绩而风光无限,但这一切的荣耀,却因后代的短视和激进的政治决策而走向崩塌。

徐家族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从此动摇,家族中的许多成员纷纷被清除,甚至连徐茂公生前积累的所有权力与影响力,也在李敬业的失败之后迅速消散。

令人痛心的是,徐茂公的遗言,虽然在当时的家族成员中引发了震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言所警示的潜在危机却未能被后代真正理解。

徐家族在追求荣耀和权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徐茂公当年所传递的谦逊与谨慎。

回顾徐茂公的家族命运,不禁令人感叹:即使是历史上最为聪明与功勋卓著的英雄,也无法避免身后家族因权力斗争而落入深渊。

徐茂公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他的忠诚和聪明才智使得唐朝能够从隋朝的废墟中崛起。

但他的家族却因后代的错误选择而经历了从荣耀到衰败的沉痛过程,这不仅是徐家族的悲剧,也是历史无数豪门家族的缩影。

徐茂公的遗言,警示着所有后来者,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获取权力与荣耀,更是如何保持谦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防止因野心而葬送一切。

0 阅读: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