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夏口知事署—花楼街洪益巷84号

士心评历史 2024-09-05 14:34:50

挂着“小潘编织店”招牌的花楼街168号,2024年9月3日摄

洪益巷84号,2024年9月3日摄

就在现今的汉口民生路西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清代留存至今的老巷子——洪益巷。当年,洪益巷首尾两端连接前、后花楼街,是汉口华界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后来,前花楼街改名为黄陂街,后花楼街则去掉了个“后“字,成为花楼街。至2024年9月3日笔者在此地拍摄时为止,在城市改造中,民生路以东至江汉关的大片区域已变身为商品房住宅区,而民生路西端洪益巷所在的区域则被保存下来。

上图的汉口花楼街168号和下图花楼街洪益巷口的84号,同为一栋两层民房,2024年9月3日,这栋身处老汉口花楼街的貌不惊人的民居周边依然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时至今日,他周边的和身居其间做生意的人们,已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历史过往。

在一百多年前的1915年,一首汉口竹枝词《夏口知事署》对洪益巷口的这栋两层小楼作了记载:

彩台高筑班签捐,我亦曾充检察官。

民国改为知事署,后门开放更周全。

在这首词里面,知事是地方长官,清代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名县知事,夏口则是汉口的旧称;至于签捐,就是今天卖彩票的,譬如福彩、体彩等等;词中所称检察官也不是今天检察院的干部,而是清代掌管军粮、军户、私屠乱宰、贩卖私盐的朝廷命官。

洪益巷84号

据武汉市文史馆终身馆员徐明庭(已去世)老先生等人著作《民初罗氏•汉口竹枝词校注》注解:(当年)旧签捐局前门在后花楼,后门在洪益巷。今一分为二;以前进为警视厅,后进作知事署。从此开放后门矣。据此,今天的小潘编织店便是当年的“市警察局”,今天的洪益巷84号则是当年的“市政府”,看着这栋被周边高楼淹没的小楼,今人的思绪在百年时空的小与大之间跨越,不禁唏嘘不已。一首简短的竹枝词留下的历史印迹是如此强烈,这恐怕是当年的词作者不曾想到的,这位词作者就是词中“我亦曾充检察官”的前清朝廷命官罗汉。

这是一份1930年出版的《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的局部截图,图中花楼街洪益巷口处(红色箭头标注处)即现在花楼街168号、洪益巷84号楼房处,该处清晰标有“夏口县、公安局”。

罗汉,原名罗维翰,字麟阁,一字四峰,广东番禹人,清末湖北候补道。他长期居住武汉,善于吟咏,业余时间曾与友人在武昌结闲删诗社,辛亥革命后“下海经商”,在汉口黄陂街开设仁寿堂做药店生意。1915年春,汉江采风社在《汉口中西报》征咏汉口竹枝词,罗汉积极应征,以173首名列榜首。罗先生的作品,使今天的武汉人得以管见清末民初老汉口的风云际会、西风东渐、飞短流长、愁肠百结……

花楼街洪益巷路段,是现在保留不多的老汉口烟火气十足的老街巷。

罗汉的173首竹枝词,对当年汉口的政务、工交、商务、文教、市情、风俗、战争、租界诸领域均有照顾,之所以涵盖面如此广泛,与报纸征咏的要求有关。当时,《汉口中西报》“征咏竹枝词,分为17类,共179题,可选作,亦可全作”,这种命题征文使得罗汉有意识拓宽了创作视野。

洪益巷上首的大蔡家巷,也是一条百年老巷,在上面地图中也有标示

1915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仅3年,中国社会具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殖民政策没丝毫改变,租界的国中之国现象在国内、在汉口处于强势地位。袁世凯1912年任临时大总统后醉心于复辟帝制,引发二次革命。1915年元月,日本向袁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迫使其屈服,引起中国社会的强烈反弹,加剧了社会动荡,罗汉的竹枝词作品正好写就于这一时期。

图中右侧是至今已少见的汉口人的“广货铺”,卖针头线脑、服装鞋帽、锅瓢碗盆等小百货,此前两铺面均是

花楼街巷子里的菜摊“占道经营”,成为当地居民的一个特色,大家多年的习惯

花楼街的市场维护人员与菜贩和居民都是老熟人,大家各自遵守着游戏规则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2024-09-15 14:10

    市场维护人员来了喊几声:莫占路了啊……店主就慢慢吞吞收拾收拾,等市场维护的人走远了立马又是占道摆。几十年来如此!

士心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