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拳王邹市明创业失败,妻子冉莹颖不得不卖包还债的新闻冲上了热搜,引发关注。
创业7年后,邹市明不但尝到了失败的苦果,还将多年积累的财富清空,几乎一夜中年返贫。为了填补创业失败带来的财务窟窿,邹市明不得不变卖自己在北京、上海及美国的房子,多年积攒下的2亿资产全部归零。
知名公众人物中,类似邹市明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个多月前,演员李亚鹏自创的酒品牌再度折戟也曾引发网民热议。
值得普通人关注和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业成功的演员、运动员等明星选择去创业?
不少演员、运动员等公众人物选择去创业基本是奔着实现两个目标去的,更快、更大规模的实现财富创造,以及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大多数人选择去创业,目标当然是希望能更好、更快的赚更多的钱,明星们也不例外。
但问题是,和普通人相比,他们赚钱的速度和能力往往已经很强了。稳妥角度考虑,按着既定的职业路线走,风险往往小得多。何必要去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呢?
演员、运动员这些明星很多时候和普通打工人类似,都会面临一个自己技能过时,竞争力下降的现实问题。
这一点,在运动员身上尤为明显。
在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上,运动员能保持竞争力的巅峰期基本在10年左右,长一点的也不会超过20年。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新人的崛起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运动员的黄金期都比较短。
对运动员来说这是十分残酷:即便已经拿到了世界冠军,但巅峰期是很短的,几年之后自己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甚至被大众遗忘,后面的路该咋走?
转型是必然选择。
稳妥地转型之路是去当教练或教师,但这往往意味着知名度和收入水平的大幅下降。于是,创业这条更“激进”、难度更大但回报率更高的路成了一部分人的选择。
演员、歌手等明星也类似。在演艺圈有所成就和知名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演员都会选择转型。
部分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会转向导演、编剧、出品人等幕后角色,还有不少人会像李亚鹏那样,去到一个陌生领域创业,开餐饮店、搞潮流服装品牌等等。
做出这样的选择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从中看到的是,即便是在专业卓有成就的明星,他们依然会面临职业生涯危机的问题。在行业内转岗或直接进入陌生领域创业都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
更直白的说就是,靠技能谋生的岗位和工作其实都有“保鲜期”。转型或进阶是几乎所有打工人最终都将要面对的选择。
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从靠技能打工谋生到创业,也是必然选择。
两千多年前的《史记·货殖列传》早就把财富创造的三个阶段说的清清楚楚: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在靠技能和时间积累下了第一桶金后,就应该变换方式方法,靠智慧和把握时机去增长、扩大财富规模。
运动员、演员选择去创业就是在践行这个财富创造的思想和逻辑。
和普通人不同的是,自带流量和较大资本的明星们在创业时往往有很大优势。但即便如此,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典型的如李亚鹏,多次尝试各种行业和产品的创业却一次又一次折戟。
作为亿万人群中的佼佼者、幸运者,明星们的选择和举动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面临中年职业危机,也需要在一定阶段做出转型和变化,创业时一样容易在陌生领域折戟沉沙。看懂、看明白了这些,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