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个互联网行业响当当的存在,一度与腾讯、阿里并称“BAT”,是PC互联网时代的绝对王者。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百度的表现一再让人失望:明明多次准确预判了AI、云计算、无人驾驶等新趋势,投入了海量资源,结果在新赛道上几乎都没能成功。这到底是咋回事?
百度的“豪赌”与“鸡肋”
先来看看百度这些年在新兴领域的豪赌。
1.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看起来很美
百度在AI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2013年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2020年更是抛出了“双500万计划”---2030年服务器超500万台、培养AI人才500万。百度大脑升级到7.0版本,日均调用量超1万亿次,飞桨平台企业用户超50万。但问题是,飞桨的商业化深度却远远落后于TensorFlow和PyTorch。这就像是盖了一座豪华宫殿,却没找到合适的租客。
2.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烧钱的“试验田”
百度的Apollo项目累计投入超300亿元,测试牌照超500张。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在10个城市运营,订单量突破600万单,但至今仍未实现规模化盈利。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虽然落地50多个城市,提升了通行效率,但这种“示范效应”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更像是“赔本赚吆喝”。
3.云计算与产业智能化:慢人一步
百度计划到2030年服务器部署达500万台,目前已部署超120万台,位列国内云服务商前三。智能云收入增速看似不错,但在政务云、金融云等关键领域,市场份额却被阿里云、华为云死死压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虽然覆盖了200多家制造企业,但这种“锦上添花”的服务,很难撼动对手的根基。
4.生成式AI创新: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最近百度宣布开源下一代文心大模型ERNIE 4.0,参数规模达2600亿。ERNIE Bot用户突破1亿,但其企业级API调用量仅为ChatGPT的1/5。与车企合作优化智能座舱响应速度40%,听起来很厉害,但这种“小打小闹”根本无法弥补在生成式AI赛道上的整体落后。
二、百度的“坑”是怎么挖的?
百度在新赛道的困境,其实早有伏笔。
1.战略决策: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百度早期在AI领域确实布局很早,但后来却开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一会儿做外卖,一会儿搞O2O,一会儿又跟风短视频,结果资源被分散得七零八落。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在移动入口上啥也没捞着,白白错过了大好时机。
2.核心业务:被“金手铐”锁住的创新
百度的钱袋子主要靠搜索广告,2023年搜索广告收入仍占总营收的70%以上。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让百度在尝试用AI重构搜索时,瞻前顾后,生怕得罪了广告主。谷歌用AI把搜索玩出了新高度,百度却只能推出一些不痛不痒的辅助工具,根本不敢动搜索的“老本行”。
3.技术研发:只开花不结果的“空架子”
百度的AI专利申请量在全球数一数二,但这些技术却很难落地生根。自然语言理解等关键技术,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用起来却差强人意。云计算基础设施更是被阿里、腾讯甩在身后,AI技术就像是一堆“花架子”,好看但不中用。
4.组织管理: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百度高层频繁换血,像吴恩达这样的核心人才纷纷出走,研发的连续性被严重打断。内部创新机制僵化得像一块“老豆腐”,字节跳动靠扁平化管理快速迭代产品,百度却还在用层级决策体系,市场机会早就溜走了。
5.外部竞争:信任危机下的“四面楚歌”
医疗广告丑闻让百度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用户基础也大打折扣。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OpenAI这些对手,分别在信息流、云计算、生成式AI等领域对百度形成了“降维打击”。百度在流量、技术、资本三个战场上,几乎是节节败退。
三、李彦宏的“锅”,他得背!
百度的困境,李彦宏的决策风格和管理理念难辞其咎。
1.战略定力:喊口号的“三心二意”
李彦宏2013年就喊出了“All in AI”的口号,但实际操作中却“心猿意马”。移动互联网时代,他被外卖、O2O这些“风口”迷了眼,结果资源撒了一地。等他2023年重新聚焦AI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几个身位。
2.技术理想: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
李彦宏是技术出身,他更喜欢追求技术上的“高大上”,却忽略了市场需求。文心大模型调用量看似很高,但企业级API调用量却惨不忍睹,这就是典型的“技术自嗨”。微软能把OpenAI的技术快速融入Office全家桶,百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技术“孤芳自赏”。
3.组织机制:集权决策的“低效内耗”
李彦宏的集权式决策体系,让百度的创新效率低得可怜。Apollo项目烧了300亿元,商业化进程却被特斯拉和华为远远甩开。内部激励机制更是“南辕北辙”,论文专利数量成了考核重点,市场反馈却被抛到一边。百度智能云收入增速不低,但市场份额却一直上不去,这就是“低效内耗”的结果。
4.竞争策略:畏首畏尾的“守成者”
面对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这些对手,李彦宏的策略就像是“乌龟缩头”,一味防守。信息流业务被字节跳动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云计算领域又不敢跟对手打价格战。生成式AI赛道上,百度虽然技术储备不少,但应用生态建设却一直拖后腿,这就是“守成者”的悲哀。
百度的困境,是一个典型的“大公司病”案例。战略摇摆、技术脱节、管理僵化,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张大网,把百度死死缠住。但百度也不是没有机会,毕竟它在AI基础设施上还是有一定基础的。问题是,百度还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绝地反击”?
如果李彦宏能痛定思痛,改变自己的决策风格,把战略定力、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百度或许还有机会。但如果继续在“坑”里打转,百度的未来,可能就只能是“回光返照”了。
拿爱情当商品卖的叫娼妓,拿公正当商品卖的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