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人:李明珠
整理人:真心灵驿站
我母亲和三婶多年不说话,如今三婶重病,表弟选择不治疗,却激起了我母亲的义愤! 我出生在一个僻静的山乡,虽然交通闭塞,却自有一番山水之美和淳朴的人情味,我们这里的居民大多靠种地为生。
我们家族里,爸爸是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爸爸因幼年意外导致行动不便,性格朴实,经常受到村中其他孩子的欺负。我的小叔叔(爸爸的弟弟)竟也跟着别人取笑爸爸。
爸爸虽然生气,但力不从心。他向奶奶告状,奶奶虽然曾惩罚过小叔,但小叔反而记恨爸爸,两人的关系变得疏远。
爸爸因此变得寡言少语,喜欢独自一人。奶奶担心他受欺负,时常陪伴在旁。小叔因此认为奶奶偏心。
由于腿部的伤残,爸爸只读了两年小学。看着他的情况,爷爷和奶奶决定让他学习一门手艺,好在将来能自食其力。而关于他的婚姻,他们只能听天由命。
爸爸虽有残疾,但聪明灵巧,从小就善于用木头制作玩具。奶奶见状,决定让他跟着村里有名的木匠刘师傅学艺。
在爷爷奶奶的多次请求下,刘师傅终于答应收爸爸为徒。那年爸爸才十五岁。
起初,学手艺意味着做杂活,空闲时才能观察和学习木匠的技艺。爸爸勤奋不懈,性格内敛,颇得刘师傅喜爱,终于学会了高超的手艺。
在爸爸23岁那年,通过媒人介绍,他遇到了我母亲,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母亲文盲,身材瘦小,但性格勤勉善良,颇懂人情世故。
他们婚后与爷爷奶奶同住,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相继出生。爸爸一边帮助爷爷做农活,一边外出接活赚钱。
我三岁那年,家里考虑到空间问题,决定给爸爸在老房子东边盖新房,待小叔结婚后在西边再盖。但当新房建好,母亲正准备搬家时,小叔带着一位村中姑娘来到家中,声称要结婚,且姑娘已怀孕,坚持要住新房。
奶奶气愤之下与小叔发生争执。小叔哭诉,声称事已至此,只能顺其自然。母亲体谅家中困境,慷慨将新房让给了小叔和他的妻子。
家中经济拮据,建房所需资金几乎全靠父亲辛苦赚来,还负债三千元。小叔性格懒散,对家务事毫无兴趣,也无力贡献经济。
小叔婚后,奶奶决定让他们独立生活。但他们不愿,坚持要与父母同住。无奈之下,奶奶只得让爸爸和母亲也独立生活。但由于没有多余的房屋,分家时奶奶建议小叔夫妇承担外债,爸妈则自筹资金建房。小叔的妻子强烈反对,威胁如果不如她意,她宁愿放弃肚中的孩子。母亲害怕争执,最终父母不仅分家一无所有,还承担了三千元债务。
小叔的妻子还四处诋毁我父母,视他们如无物。父母因此只得借住在邻居家。虽然生活艰难,但母亲仍勤劳地种植蔬菜。
然而,小叔的妻子不仅懒于种植,还常去我们家园子里偷摘蔬菜,且有意破坏。起初母亲不知是她所为,甚至奶奶曾误认为是自己不慎所致。但一次被母亲亲眼捉住后,两人发生争吵,小叔的妻子甚至动手打伤了母亲。从那以后,母亲便再也没有与她说过一句话。
岁月流转,我们这些晚辈渐渐成人,独立生活。尽管母亲和三婶多年不言,我们与表弟仍保持着联系。但是,任何和解的尝试都未能打动两位老人的心。
不料,上个月三婶突然患重病,经诊断为脑部疾病,需手术治疗。然而手术费高达十五万,尽管医疗保险能报销一部分,但表弟考虑到后续治疗费用和家庭经济负担,决定放弃治疗,选择让三婶回家休养。
母亲得知后愤然而起,坚持要为三婶治疗,认为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她甚至拿出自己积攒的八万块钱给表弟,表示如果不够,还可以借更多。
三婶被母亲的举动深深触动,泪流满面,承认过去的错误,请求母亲的原谅。
母亲慷慨表示,她早已原谅三婶。在大家的帮助下,筹集了足够的医疗费用。三婶经过手术和治疗,终于康复并出院回家。
从那以后,母亲和三婶的关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的冷战与误解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冻,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仿佛弥补了失去的岁月。这一转变,对我们这些晚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和启示。
母亲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对一个生命的救助,更是对亲情的一种深刻领悟。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过去有多少纷争和误解,亲情的纽带始终是可以修复和重建的。这不仅是对三婶的救赎,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解脱。
母亲的行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从中学到了宽恕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她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力量,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广阔和包容。
这件事之后,全家的气氛有了显著的改善。亲戚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家族聚会也多了起来。我们开始更加珍惜彼此,理解和包容成为了我们家庭的新常态。
通过这段经历,我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有纷争和误解,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母亲的做法告诉我,有时候放下过去的恩怨,拥抱和解与宽容,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
如今,当我回首这段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母亲这样的宽厚胸怀和坚强意志,我们的家庭才能够和睦相处,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些经历,不仅是家族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我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