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燕王喜是太子丹的父亲,他一度被人讥讽“可爱到可笑”,他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却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让秦始皇放过燕国。
现实是秦始皇既没忘荆轲,也没饶燕国。
秦国的铁蹄压境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南征北战,赵国都城邯郸被攻陷。秦将王翦挥师北上,目标是燕国。燕国的处境极其危险,就像一个被逼到悬崖边的小国。
南面是刚刚被灭的赵国,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秦军,燕王喜急得团团转,可手头没有任何能挡住秦国的办法。
燕国朝堂上下没了主意,太子丹站了出来,提出一个疯狂的计划——暗杀秦王。杀掉秦始皇,秦国乱起来,燕国或许能保住命。
太子丹的这个想法不是心血来潮,他年轻时曾被送到秦国做人质,在咸阳的宫廷生活让他记住了一件事:秦始皇不是普通的君王。他冷酷、精明,不给任何人机会。
丹在咸阳时经常受到冷落,活得提心吊胆,秦始皇若不死,燕国必灭。
秦王政当时手握大军,全国上下戒备森严。要接近他谈何容易?太子丹认为只要能找到合适的人,再难的事也有希望,燕国上下终于同意了他的疯狂提议。
谁来执行计划?丹第一个想到荆轲,荆轲当时是燕国的“明星人物”,以剑术高超、胆识过人闻名。但荆轲一开始并不愿意参与刺杀。
他知道这种事九死一生,丹却几次三番请求,跪地哭求,说国家大义压在肩上不能推辞。荆轲终于被打动,答应试试。
太子丹送给荆轲绝世名剑,安排秦舞阳为助手,还备齐了车马财物,这次行动还需要“礼物”送给秦王,燕国的特产地图当然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想要的东西,樊於期的头颅。
樊於期是是秦国一位逃亡燕国的将军,秦始皇悬赏千金捉他,这颗头颅就是荆轲刺杀的“通行证”,太子丹一开始不愿意对樊於期下手,但如果没有樊於期的头根本进不了咸阳宫。
荆轲亲自找到樊於期,说:“秦始皇不仅灭了你的家族,还要取你性命。现在只有你的头颅能换来一线生机,你愿意吗?”
樊於期二话不说,自刎而死,荆轲拿着他的头颅准备出发,所有人都清楚这次行动关系着燕国的命运。
荆轲赴秦
公元前227年,荆轲出发了,他带着樊於期的头颅,燕国的地图走向易水。
易水边,太子丹和一众燕国士兵都来了,荆轲一身白衣站在船头,脸上没什么表情,他旁边站着秦舞阳,这个十三岁就杀过人的少年看起来比荆轲还紧张。
船未动笛声已起,一个人拿着箫吹出送别曲,悠长的旋律在水面上回荡,听得人心头发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自己也忍不住吟出声,这一去可能没有回头路。他最后回头看了太子丹一眼,我走了,后面就是你们的事了。
抵达秦国的路程漫长,荆轲一路上都在默默打磨匕首,那是太子丹送给他的宝刀,用毒水淬炼过,只要刺中必然致命。
他将匕首藏在地图中,一边练习一边设想进入宫中的情景,每一步都要做到天衣无缝。
到了咸阳,他的计划正式展开,他先用樊於期的头颅成功换取了面见秦始皇的机会,秦始皇看到头颅时很满意,以为燕国终于臣服,毫不怀疑荆轲的动机。
荆轲献上地图时动作缓慢,看似恭敬,实际上心里已经算好了距离。
匕首藏在地图里,只要地图展开到一定位置,他就能拔刀出击,可一旁的秦舞阳因为太紧张,神情变得异常慌张。
秦始皇察觉不对,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荆轲猛地展开地图,匕首落入手中,迅速冲向秦始皇,但秦始皇反应极快,躲开了第一击,还拔出了佩剑。荆轲试图再次进攻,却被宫中护卫制服,匕首掉落,刺杀失败。
荆轲倒在地上,他看着秦始皇,嘴里吐出最后一句话:“我尽力了。”
秦始皇的怒火
荆轲刺杀失败的消息传回燕国时,太子丹几乎瘫倒在地,他没有料到计划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刺杀不仅没有阻止秦国的进攻,反而彻底激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本来就对燕国积怨颇深,这次刺杀更让他下定决心要彻底灭掉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全面北上,直接攻入燕国领土。
王翦率领的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下燕国南部的大片土地逼近国都蓟城。
燕王喜和太子丹陷入绝望,仅凭燕国的兵力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铁骑,国内士气低落,贵族们对太子丹的刺杀行动怨声载道。
秦始皇明确表示只要交出太子丹,可以暂缓灭燕,这对燕王喜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送出儿子或许能保住一点时间,不送秦军就会踏平整个国家。
作为一国之君,保国是责任,作为一位父亲,儿子是骨肉,可感情在这其中显得太过奢侈。
燕王喜还是做了决定,他派人捉住太子丹将其杀害,派使者带着丹的首级献给秦始皇。他以为自己做对了。
燕国灭亡
燕王喜杀死太子丹后,秦始皇却并没有停止进攻,他只是冷笑了一句:“燕王真是一个可笑的父亲。”下令王翦继续北伐。
公元前222年,秦军攻陷蓟城,燕王喜被迫逃亡到辽东,他试图凭借边陲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秦军继续追击,燕王喜被俘,燕国彻底灭亡。
燕王喜杀了儿子却没保住国家,太子丹倾尽全力却没能改变命运,荆轲以命相搏却也失败了。
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彻底清剿燕国贵族,与太子丹有关系的人一个都不放过,整个燕国从王族到百姓都成了秦统一大业中的牺牲品。
在这场权谋的棋局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生与死的抉择。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不止一次出现类似的悲剧,赵国的廉颇、李牧,楚国的项燕,韩非子,甚至吕不韦,都未能逃过大秦的强权。
太子丹并不是没有选择,他本可以选择避开秦国的锋芒,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寻求援助,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刺杀,这样的选择注定了他的命运与燕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刺杀失败后,燕国即使送出太子丹的首级也没有改变结局。
燕王喜的“可笑”并非空穴来风,一个不善权谋、屡屡被动的人终究无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找到自我拯救的道路,尽管他早已认清了秦国的威胁,最终依然败了。
越王勾践选择忍辱负重,用十年的卧薪尝胆复仇成功;南唐后主李煜选择投降,却仍然落得亡国身死的下场。刺杀失败,是燕国灭亡的导火索;杀子求和,是燕王喜的最后挣扎。
正如秦始皇所说:“燕王真是个可笑的父亲。”这不仅是对燕王喜的评价,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