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资历高于肖华,却在对方麾下当主任,后转为军事干部当兵团司令

从阳化石 2024-08-23 22:46:39

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里,哪一位将领指挥过百万大军?

不了解军史的人,或许回答不上来,此人是邓华。

他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司令兼政委。他在任时,停战协定还没签署,前方、后方部队百万之众在异国他乡作战。

说起邓华,他被称为“我军有些对政治思想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能文能武。

在开国将领中,不少将领一开始干政治工作,后转为军事工作,如邓华、杨成武、杨勇、王建安、刘亚楼等等。

这些将领干政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文化。我们知道,在革命队伍中,大多数都是苦出身,读书识字的不是很多,能读上私塾认识字,在队伍中可算了不得。像读过高小,中学的就更了不起了。

政治工作首先需要认识字,上级传达文件需要能看懂才行,然后给部队做组织动员工作,以及宣传等工作。因此政委一职,都是将有读书经历的人安排进去。例如,我们知道钟伟是一员猛将,性格有点像《亮剑》中李云龙,有点粗犷,嘴里也是骂骂咧咧,但他在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一直干政治工作工作。抗战后期,到黄克诚3师后,才转为军事干部。

他在当时可以说是部队中的小知识分子,干政治工作,组织上就是看中有文化。也就是说,在早期的革命队伍中,很多干部被安排干政治工作,也是形势需要。实际上,把人家放在军事指挥员的岗位上也不差。

邓华在土地革命时期,尽管是政工干部,先后与张宗逊、黄永胜等搭档过,可他在军事上也是可以的。因为他是学生出身,给人家的印象就是儒将的感觉。

他在1927年参加革命,后参加湘南起义走上井冈山,1930年已经是师政委了,可在此后的任职中,徘徊过5年。

1930年,担任36师政委,师长是张宗逊;1933年部队进行整编后,他改为66师政委,师长是黄永胜。1934年部队转移时,他所在的部队编入红1军团1师2团,邓华担任团政委,黄永胜担任团长。

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吴法宪回忆说:邓华是学生出身,文化程度高,年龄也比我们大,不仅领导能力强,而且对部下很宽厚,在他领导下工作很高兴。

1935年,部队抵达陕北后,部队进行调整,邓华调去2师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师长刘亚楼,政委肖华。

肖华在1930年参军入党,那时候才14岁,还是个儿童。此时的邓华已经担任36师政委了。在此后的革命中,肖华的晋升速度很快,3年后就被任命少共国际师师政委,他在组织方面确实很有能力,这或许是他被提拔起来的原因。

此后的肖华担任红1军团红2师政委,与陈光、刘亚楼搭档。红2师可是红4军改编而来,战斗力以及资历方面都很深,前身是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部队。

对于肖华与邓华,从年纪来说相差6岁,从参军来说也差2年,文化水平还是邓华更高一些。如今俩人一个师师政委,一个师政治部主任,虽然同是师一级干部,但师政治部主任得在师政委领导下工作。

当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也是因为各方面因素。邓华过去在红1师任职,而肖华早早就在红2师担任政委了,如今干部调整,无论能力、资历是否胜任,让师政委改降职务不合适,不利于部队团结和开展工作。

抗战爆发后,随着革命队伍不断壮大,肖华担任115师师政治部副主任,负责机关工作。邓华担任团政训主任,后调任独立团政委,开赴晋察冀开辟根据地。1938年,他被抽调去冀东开辟根据地,从此以后从政工逐渐转入军事。

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后调陕甘宁保卫中央,担任教导2旅政委。

随着抗战结束后,部队被抽调到东北作战,他去了东北,开启军事指挥员之旅。担任辽北军区司令员,辽吉军区司令7纵司令。参加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锦州攻坚战、天津攻坚战等一系列大作战。

1949年,部队统一改编后,他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四野干将不少,如李天佑、韩先楚等等,邓华能脱颖而出,在于一个稳字。他过去担任政工,具有高超的政治水平,后来改为军事主官,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在军事和政工方面都无可挑剔。

作为兵团级司令,不仅仅要会打仗,因为兵团此时担负的任务已经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在12个纵队司令员中,他的综合能力更为突出,像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虽然能打,都是存军事出身,在军事以外的一些方面有短板。从部队南下中南,解放广东,海南岛,以及抗美援朝就可以看出,他可以与兄弟部队以及很好合作,能团结其他将领,这是不容易的。

他的能力得到中央首长的肯定,在全军上下也有很高的威望。

0 阅读:993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