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核弹头也有保质期?在普通人心里,核弹造出来存着作为威慑,用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用就行了,怎么能跟罐头一样有期限呢?其实武器跟我们的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都有保质期。
别说核弹了,哪怕是子弹、炮弹都要定期维护上油,以防生锈。
核弹的保质期是多久?过了期的核弹又该怎么处理?为啥苏联的处理方法,让美国人迄今为止都有些不寒而栗呢?
核弹的“保质期”虽然核燃料如铀235、钚239的半衰期很长,理论上稳定到可以存上千年,但核弹可不是只有核燃料。引爆装置、高精度机械和电子元器件,这一系列的部件都有“老化”的问题。
一旦它们过了保质期,核弹就只剩下核燃料,成一块昂贵的“哑弹”了,而且还会威胁储存安全,毕竟谁都不敢保证元器件老化后的核弹会发生什么,就算知道也不敢赌一把不是。
根据推算,核弹头的保质期普遍在10到20年。美国的核弹因材料优良、加工精细,平均寿命会更长一些,可以达到30年,现在美国大规模猎装的“民兵3”型核导弹的寿命,可以延长到36年。
同样是核大国的俄罗斯可就要差得远了,因为俄罗斯对核弹的维护预算有限,他们的核弹寿命通常较短,20年也就算顶天了。
核弹可是个典型的吞金兽,造出来容易养起来难。
为了维护自家的核武库,美国每年都要单独拨款约400亿美元,用来进行核弹维护,而军费远远不如美国的俄罗斯,用于核武库的保养和更新的军费,更是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国在延长寿命的路上,都已经琢磨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更换老化部件、强化储存条件、优化结构设计,这些手段帮助各国核武器“活得更久”。
我国就通过技术创新,使用“于敏构型”,让我国核弹头的平均寿命达到20年以上,而且对比其他国家更为安全可靠。
中美俄核废料再利用但不管再怎么维护,核弹还是有老化到不能再用的那一天,可这东西终究是能产生辐射的核弹,总不能随便找地方掩埋或者堆积。
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个核大国在核废料再利用上,也根据自家特点在国际核能利用领域打出了专属于自己的名片。
正如前文所说,核弹中的核材料的半衰期很长,动辄可以达到千年。其他部件老化了,核装药可还是一种极为优质的能源材料。
美国采取了将核废料转化为核电站燃料的技术,把核弹头中提取的铀或钚加工成核反应堆所需的燃料棒。
据数据显示,美国在南卡罗莱纳州设立了专门的改造工厂,通过对退役核弹的核材料进行处理,为核电站提供能源,单凭这一项就让美国核电产量稳居全国电力的10%。
美国可是用电大户,家庭平均用电量是我国的数倍。虽然只占10%,但也绝不是小数目。
这一方案直接就提升了核电的普及率。尝到了技术甜头的美国还将目光盯向了俄罗斯,用低价从俄罗斯进口了高达80亿美元的核废料,全部加工转化后供给了自家的核电站。
赚的盆满钵满不说,另一边的俄罗斯还得感恩戴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人诚不欺我!
在这方面,我国也作出了许多尝试,技术路线虽然起步稍晚,但成效显著。
通过科学手段提取核装药,再经过严格处理后,应用于核反应堆。随着我国核能技术的提升,这一领域的成就值得自豪。
老导弹的新“职业”弹头拆完了,弹体也不能浪费,对于航天工程来说,洲际弹道导弹可是个好东西。这些导弹经过技术改装后,可以很好的作为航天器发射的优质载体。
核导弹与航天火箭在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上都差不多,他们之间的转型绝对算是物尽其用的代表变。
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了R-36M洲际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因其强大的运载能力,被誉为“撒旦导弹”。
当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生效后,俄罗斯对大量退役的R-36M导弹进行改造,撒旦摇身一变,成了“第聂伯”号运载火箭。
这一番改造下来,“第聂伯”火箭的性能强劲,在部分指标直接超越了美国同类型号。
一看俄罗斯这么搞,美国也不甘示弱。直接将退役的“民兵”系列导弹,改造成了“米诺陶”火箭,还为其发动机和载荷仓进行了重新设计,适应航天任务的需求。
别看工艺复杂,但让火箭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我国更是模仿再超越的典范。上世纪航天事业初创阶段,我国运载火箭产能不足。
于是东风-5型洲际导弹便完成了转型,成了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原型。
我国的改造更绝,因为这两者的技术渊源同出一门,几乎是刷一层白油漆,再替换个战斗部就能直接投入使用了。
战斗民族的硬核智慧但要说对到期核弹运用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得看苏联。在美国还在挖空心思琢磨如何降低维护成本时,苏联科学家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将这些核弹用于工程建设了。
当年,苏联想在哈萨克斯坦建造一个水库。那地方是个典型的平原,建造水库根本没什么可以利用的地势,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工开挖。可上面的工期催的紧。
负责的官员迟迟想不出好办法。
这时,苏联科学家来了个奇思妙想,水库的形状是不是跟核弹弹坑有点像啊,与其费半天劲人工开挖,我直接引爆个核弹不就解决了嘛。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水库的未来他不香嘛!
这典型的苏联思维竟然还被批准了。
1965年1月,一枚14万吨TNT当量的氢弹,被安置在地下178米深处的爆破点,随着引爆命令的下达,短暂的静默之后地面猛然颤抖,远处腾起的蘑菇云瞬间染亮了整个天际,爆炸的震耳巨响传来,掀起的尘土直冲云霄。
待烟尘散去,一个深达百米、直径数百米的巨大坑洞映入眼帘,工程结束!
至于辐射,只要爆炸反应充分,危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曾经遭遇核弹打击的广岛和长崎就是例子。
由于原子弹在空中引爆,大部分放射性物质被蘑菇云带走,残余辐射扩散范围较广且迅速衰减。
爆炸后一个月,美国科学家在实地检测时,就已经发现辐射水平非常低,当地的睡莲都已经开始复苏。
所以辐射水平根本就不是专家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核爆造湖”计划成功后,苏联更加自信,将核弹的用途拓展到了水库、运输通道以及矿产开采等多个领域。
这一用就停不下来了,苏联的各种工程也因为有了核弹的参与效率明显提高,核弹成了当是苏联基建当之无愧的大明星!
不过苏联虽然疯狂,但也并不蠢。这一系列核爆施工行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粗暴”。
在执行之前,工程人员通过严格计算确保核爆地点和方式尽可能减少污染和破坏。
大多选择在地下引爆核弹,就是为了利用深埋结构,阻挡部分放射性物质的外泄。同时,使用“纯氢弹”的核聚变反应,尽量减少裂变污染物的生成。
尽管如此,外界对于这种做法的安全性,还是抱有很大疑虑。为了消除公众恐慌,苏联核能部长亲自跳进新建的人工水库游泳,用身体力行证明水质的安全性。
这位部长也算是给力,健健康康的活到了93岁。
从这一方面说,苏联应该是这世界上实际运用核弹最多的国家了。毕竟比起其他国家的核试验,人家可算是将核弹给完美利用了!
结尾但不管咋说,用核弹进行工程建设还是有点太疯狂。就算再干净,那毕竟也是核武器,更何况爆炸地点还有无数生灵,为了工程进度或者人类的利益就将一地的生灵抹去,也有些不人道。
核武器作为一种终极威慑,其存在不仅是一国国力的象征,更是一种全球责任的体现。
核弹的妥善管理和处理,既是对本国经济和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承诺。
点亮城市也好,探索太空也罢,过期的核弹在不同国家手中焕发出迥异的“第二春”,至于下一枚退役的核弹,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或许答案早已存在,只等人类揭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