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养成这七个习惯,造就更好的自己(山东盛和塾)

文化事昌秀说 2024-10-04 02:04:59

引言

在《习惯的力量》里有这样的描述: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

想想确实如此,我们每天中的很多行为,真的是习惯所致,完全就是下意识的行为,是不需要思考的。

一个行为持续久了,就会变成习惯,而习惯慢慢养成了我们的性格,是懒散松弛的,还是雷厉风行的,这些习惯最后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王尔德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想要变得更好,这7个习惯必须要养成。

本文结合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学》《思维方式》《斗魂》《活法》中的内容汇编成文,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收益:

一、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

仅凭利己之心判断事物,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只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视野狭窄,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反,以利他之心做判断,因为是“为他人好”,所以能够获得周围人们的帮助。同时,因为视野开阔,所以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了度过仅有一次的人生,在做判断时,就不能光考虑自己,应该顾及他人,满怀体谅他人的“利他之心”。

自己的人生不由其他任何人决定,完全由自己决定。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决定了一切。

不要发牢骚、鸣不平;时时保持谦虚,不骄不躁;感谢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努力为社会、为世人尽力。

这种“祈愿他人更好”的、充满关爱的、美丽的“利他之心”,实际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积善行、思利他,看上去似乎绕了远路。但实际上,就像“好人有好报”这句老话所表达的那样,充满关爱的心灵和行动,不仅能够利于他人,也必定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用水的流动做比喻的话,简单易懂。

比如说,自己和对方之间有一个水盆,水盆里放足了水。如果将盆中的水推向对方,就会水波漾起,结果水还是回到自己这边。

和这个道理一样,关怀他人,让他人喜悦,好的结果就会回到自己身上。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这不是说,“因为我为对方做了什么,希望对方有所回报”,而是对方因我的付出而感到喜悦,我也因对方的喜悦而心情愉悦,也感到自豪。

把“让对方高兴”“帮上了对方的忙”这样的事看作自己最高的喜悦。达到这样的精神水准时,人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心态不仅能获得天助,自己也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自利利他”的精神。

“只要自己好就行”,以这种赤裸裸的利己心待人处世,必然摩擦冲突不断,同时把自己逼入更坏的方向。努力摒弃这样的利己之心,从自身做起,用关爱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利他心”,就能构筑起富裕、和平、幸福的社会。每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

二、始终贯彻完美主义

我从年轻时开始,就将“贯彻完美主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贯彻完美主义”这一条,既是我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我从事研究开发这一创造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

当挑战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研发课题时,由于没有实验数据等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必须从零开始,必须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脚去踩,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自己论证,由自己证实推进。

就是说,必须把自己作为指南针,确定前进的方向。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

对自己的品格、对自己本身,必须抱有确信,必须确凿无疑。

如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对于结果也不会有自信。这样的话,绝对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感,彻底贯彻完美主义,追求完美。

人生也和工作一样,疏忽了最后的1%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三、当一个人开始反省自己,其灵魂也会慢慢变得美好

当一天结束后,回顾当天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进行反省。这点非常重要。

“今天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快;今天有没有对人态度冷淡;今天有没有表现出傲慢;今天有没有做出卑劣的举止;今天有没有自私自利的言行……”

需要像这样回顾自己一天内所做的事,以确认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人间正道”。

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存在需要反省的地方,那么不管是多么小的事,都必须改正。

通过这种“日日三省吾身”的方式,也能够提升人格,磨炼灵魂。

通过天天反省来荡涤自身心灵和磨炼自身灵魂的行为,对于创造美好人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在每天拼命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到天天反省,那么其灵魂就能获得净化,变得美好。

我在年轻时,偶尔也会傲慢自大,所以我把反省当成一种日常习惯,坚持至今。

当然,我无法做到每天反省,一天不落,但我能做到“一旦察觉自身错误,就立刻反省”。

四、越是繁忙,越应该养成注意细节这一习惯

人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作正确判断,首先要明白自己面临的形势。为此需要有触及事物本质的敏锐的观察力,甚至不忽略细节。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源于精神的集中。而这集中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

精神的集中是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习惯,平时连有关细节也予以注意,那么在任何需要的时刻,立即能将精神高度集中。

缺乏习惯,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就极为困难。

你或许太忙碌,无暇养成这种习惯,无暇顾及细节。但繁忙却正是养成这习惯的最佳时刻。

即使你不关心的事物,你也不妨有意地、努力地予以注意。这就叫“有意图的注意”或叫“有意注意”。

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使你具备一种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很快做出正确判断。

人只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注意力,才能随时做出正确决断。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有能耐的人物。

五、从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正确认识面临的情况。但这却是“言易行难”。

实际上,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认识却因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不同。

现象是通过人心中的“过滤器”后呈现的,所以同一个事实可以解释为善、也可以解释为恶。

这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事实这个东西,经过人心的“过滤”才被认识。

例如,这里有一位拼命工作的人。如果认为此人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所以拼命努力,是一位认认真真的人。那么对他的工作状态评价就是正面的,是“善”的。

但如果认为他全然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不懂得人生的乐趣,只是一个“工作狂”,那么对他的工作状况的评价就是“恶”。

很难判定哪种评价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并不能那么简单地区分。

但是,我认为,既然认识或评价受主观左右,我们就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相信人的善意,从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负面的思维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助人成长。但是,基于正面的思维方式的认识和判断就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六、实践和读书,营造精神骨架

为了提升自己就要读书,希望大家认真地阅读好书。

无论是工作繁忙推迟下班,或者与客人应酬、喝了酒回家,再晚我也必定会读书。不是端坐在桌旁读书,而是躺在床上读书。

在枕边放着多本哲学和中国古典的书籍,我常读的就是这一类图书。

我还把书带进厕所,带进浴室。周日休假时,我整天读书。

或许大家认为天天忙碌,因而无暇读书。但是,总可以挤一点的时间,亲近书籍,读一篇感动人心的好文章,而有所感悟。

当然,大家在工作中吃苦耐劳,通过实践磨炼自己而获得的体验最为重要。

但在这之上,通过读书,吸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同时,整理我们切身经历过的经验,这是很必要的。

实践和读书可以构建我们人的精神骨架。

七、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发牢骚鸣不平,而要时时由衷感恩

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负面消极:卑怯或者憎恨。

另一种是正面积极,把客户提出的苛刻要求看作提升自己的机会。因为选择的态度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人当下越是痛苦就越会发牢骚,鸣不平。但是,这种牢骚和不平,其结果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所以我认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忘记感谢之心。

但在现实中,即使强调要持有感谢之心,却总是持有不了。尽管如此,要告诉自己哪怕勉强,也要说:“谢谢。”这句话非常重要。

这样来把感谢这种行为习惯化。

通过这种哪怕勉强,也要让自己心里想“谢谢”的做法,可以让自己的情绪轻松起来,内心开朗起来。

再进一步,诚恳地将“谢谢您了”这句话说出口,那么,周围听的人也会心情舒畅,整个氛围就会变得和谐。

相反,郁积怨言的糟糕氛围,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幸。

不管对于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表达感谢,这是优先一切的大事,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感谢是万能药,感谢不仅能把自己引向愉悦的境界,同时,也会让周围的人快乐起来。

人无法单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今天之所以活着,之所以能尽情工作,离不开周围的一切,从空气、水、食品等外界环境,到社会以及家庭成员和工作伙伴等,周围的一切在支撑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活着,不如说是这一切“让我们活着”。如果这样想的话,对于能活在现世,能健康地生活,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感谢之心。

只要能产生感谢之心,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幸福。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发牢骚、鸣不平。对活着,不!对让我活着,时时地、由衷地表示感谢。

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就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润泽和圆满。

0 阅读:0

文化事昌秀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