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这次“强制9点下班”的操作,确实有点意思。表面看是“反内卷”,但背后可能藏着公司文化转型的试探,甚至还有点“反向管理”的味道。
1. 从“强制加班”到“强制下班”,本质还是“强制”

虽然政策出发点是为了员工健康(主管会上明确提到这点),但执行方式挺“硬核”——HR像扫雷一样赶人,上海区域直接关灯断电。
有员工吐槽:“手头工作想一口气做完都不行,总不能为难HR吧?” 这种“一刀切”更像是用行政手段倒逼效率,和过去用加班时长衡量奋斗的思维,其实是一体两面。
2. 员工反应:从“受宠若惊”到“被迫适应”
政策刚落地时,整层楼的人几分钟内跑光,“像消防演练”。习惯了凌晨下班的核心研发部门员工,现在9点10分就清场,心理冲击不小。有人减少了“下班羞耻感”,但也有人担心工作带回家,变成“隐形加班”。不过,长期来看,或许能倒逼团队优化任务分配,减少无效会议和拖延。

3. 大疆在“打标签”和“撕标签”之间挣扎
过去大疆被贴上“最卷”“加班严重”的标签,社交平台上常有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楼照片。
这次强制下班,某种程度上是试图撕掉旧标签,但网友调侃:“以前卷别人,现在卷自己”。
毕竟,晚上9点下班在不少行业看来依然不算早,甚至有评论说“6点下班才值得推广”。

4. 可能引发的行业连锁反应
大疆不是第一个“反加班”的巨头,此前海尔也强制双休并关闭加班后勤。这种风向反映出企业对“可持续生产力”的重视——与其让员工耗时间表演奋斗,不如用结果导向提升效率。不过,如果只是形式化赶人,而工作量不减,反而可能导致员工压力从办公室转移到家庭,甚至催生更隐蔽的“居家加班”。
政策初衷值得肯定,但关键看后续配套。比如,是否调整绩效考核标准、是否增加人手应对工作量。
毕竟,真正的“反内卷”不是靠关灯赶人,而是重建一种“高效完成工作后理直气壮下班”的文化。
如果大疆能借此摸索出平衡效率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或许能给科技行业打个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