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诊200例!上海已进入高发期,发病后致死率100%,紧急提醒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4-24 08:03: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知道吗?就在你我熟悉的上海,近来每天接诊某类病例高达200例,有的医院甚至出现了“排号排不到”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一旦发病,致死率高达100%!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某种“新病毒”,也不是“神秘未解疾病”,而是一个你可能听过,但从未真正在意的致命杀手:狂犬病。

“咬一口没事吧?”——你可能在拿命赌

很多人对狂犬病的认知,还停留在“被狗咬了就打针”这一步。可你知道吗?根据上海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因犬只咬伤就诊人数已突破两万例,其中不少人未按程序完成疫苗接种。更触目惊心的是,截至目前,已有7起确诊狂犬病病例,全部死亡。

狂犬病有多可怕?一句话:一旦发病,没有任何办法能救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你可以想象成:病毒像一封慢递信,在你体内静悄悄地旅行,等它走到你的中枢神经系统,信一送达,你的命就到头了。无论你是年纪轻轻、身体倍棒,还是有钱有权,一样没得救。

狂犬病到底是个啥?它和“疯狗”没关系

别被名字骗了,“狂犬病”并不是狗才会得的病。所有温血哺乳动物,包括猫、老鼠、蝙蝠、牛、羊、人,都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这是一种神经性病毒,主要通过带毒动物的唾液进入人体(比如咬伤、抓伤、舔舐伤口)传播。

病毒一旦侵入人体,会沿着神经系统一路“潜行”,最终攻击大脑,引发急性脑炎。早期症状可能就是发烧、乏力、咽痛——你完全不会联想到“致命”。但接下来就是“发疯、怕水、抽搐、狂躁”,最后昏迷、死亡。整个过程平均不超过一周。

“只要没出血就没事”?这想法要不得

你可能听人说过,“狗咬了但没流血就不用打疫苗”。我只能说,这种观念简直是把命交给运气。

狂犬病毒不是靠血液传播,而是靠唾液中的病毒颗粒渗透进入神经末梢。哪怕皮肤只是轻微破损,病毒也有机会“钻进去”。更恐怖的是,某些病例甚至是通过猫舔舐眼睛、口唇等黏膜部位而感染的!

只要你被任何哺乳动物咬伤、抓伤、舔伤口,哪怕是“自家养的猫狗”,都要立刻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别拿“它不咬人”“它打过疫苗”当护身符。打疫苗不等于永远无毒,更何况很多宠物主人根本没做年度免疫。

“治得了吗?”——发病后100%死亡,不是夸张

狂犬病目前没有任何有效治疗方法。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奇迹生还”的个案,而且是通过极其复杂的“密尔沃基方案”,在极早期配合人工昏迷、免疫球蛋白支持等手段才侥幸生还。

但这不是常规治疗,也不是任何医院都能实施的方案。所以简单点说:发病就等于判死刑。

这也是为啥,狂犬病的防控关键不在“治”,而在“预防”。

打疫苗麻烦吗?完全不

很多人一听“狂犬疫苗”,就觉得麻烦、贵、难受。其实现在的疫苗接种程序已经大大简化,只需在0、3、7、14、28天各打一针,总共五针。针不疼,副作用极低,费用也不高,部分地区医保还能报销。

越早打,保护效果越好。如果你在被咬后24小时之内完成清创和第一针注射,几乎可以100%避免发病。

为什么很多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因为信息差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在城里,大家对“狂犬疫苗”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农村。这不是偏见,而是信息获取的不平衡。

在城市里,宠物店、美容院、宠物医院会定期提醒你做疫苗;而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甚至不知道“狗咬了要打针”。这种“认知差”正是造成狂犬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真正要防的不是狗,是人的无知和侥幸心理。

历史上人类是怎么对抗狂犬病的?

早在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狂犬疫苗。从那以后,人类终于有了“对抗不死之病”的希望。但直到今天,距离那场科技突破已经140年了,狂犬病依然在很多国家每年夺走超过五万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数在亚洲和非洲。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公共卫生意识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有人说,狂犬病是一种“穷人的病”,因为它常见于疫苗接种率低、防护意识差的地方。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防线,始于知识普及和全民意识提升。

“自家狗不会传病”?别信这个“亲情滤镜”

很多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家狗养了好多年,从来不咬人。”但病毒可不会因为你和它感情好就“通人性”。狂犬病毒在动物体内潜伏期可能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中间毫无症状,一旦发作就会攻击性极强。

家养动物也可能在遛弯时接触到流浪动物、吃到带毒物体,成为病毒的“中转站”。你看得见它的眼神,却看不见它体内的病毒。

“被猫舔了下,要紧吗?”——这些情况你都得注意

让我们来个“狂犬风险快速排查”:

被狗咬出伤口:必须打疫苗。

被猫抓破皮肤:必须打疫苗。

被蝙蝠咬伤:必须打疫苗。

被宠物舔舐眼睛、嘴唇、破损皮肤:建议打疫苗。

被老鼠咬:一般不传播狂犬病,但也需清创和观察。

只要是哺乳动物,只要有接触唾液的风险,都不能掉以轻心。

上海的流浪动物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你知道吗,上海目前登记在册的流浪狗数量超过7万只,猫则超过15万只。这些动物大多未接种疫苗,且在人群密集区域活动频繁,极易成为公共卫生隐患。

控制流浪动物,不等于“清除”,而是要通过TNR计划(捕捉-绝育-放归)、动物管理立法、加强疫苗覆盖率等方式系统治理。

“发病致死率100%”不是噱头,是警告

也许你会觉得本文“吓人”,但作为一名医生,我宁愿你被“吓到”去打疫苗,也不愿你成为统计中的一员。

狂犬病是我们已知的“最致命病毒之一”,但它也是最容易预防的病毒之一。关键只在你愿不愿意多走几步路、多花几十块钱。

怎么做才算彻底防住狂犬病?

一句话,牢记“三步走”:

及时清创伤口:15分钟流水冲洗+碘伏消毒

尽早接种疫苗:越快越好,别等“明天”

保持对动物的基本敬畏:不是所有的“可爱”都安全

你还敢说“没事”吗?

想一想,你有没有因为“怕麻烦”而没去打疫苗?有没有因为“它不咬人”而放松警惕?有没有因为“别人也没事”而自我安慰?别再让侥幸成为你最后的念头。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狂犬病防治知识手册[Z]. 2024.

[2]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狂犬病暴露人群疫苗接种指南[Z]. 2025.

[3]李志强, 王小红. 中国狂犬病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 2025, 41(2): 148-15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