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多个学术论坛和临床研究中都指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数值,不仅仅是判断是否感染的“标志”,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判断乙肝能否治愈的重要指标之一。这话说得不轻,背后却藏着几十年病毒学、免疫学和临床治疗的深厚积累。

乙肝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与日常生活中的握手、共餐、共用厕所等日常接触基本无关。
但因为几十年前的宣传缺乏科学性,导致不少人对乙肝患者避之不及,这种“社会性歧视”比病毒本身还伤人。
更别说还有人认为“乙肝治不好,吃药也没用”,这又是一个误区。医学在进步,尤其是中国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关注过治疗过程中的“细节”——比如乙肝表面抗原的数值变化?
乙肝表面抗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别再把它当“符号”看了说白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病毒包裹外壳中的一个蛋白质。当你感染了乙肝病毒,它就像个“入侵者的身份证”,被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出来。

但不同于“有就是阳性,没就是阴性”这么简单,HBsAg其实是个“量变”的指标,它的数值高低可以告诉医生很多信息,比如病毒的活跃程度、免疫系统是否在有效应对、是否有可能实现“功能性治愈”。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乙肝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HBsAg的数值逐渐下降,甚至清除(转阴),这几乎等于宣告:病毒已经被压制到极限,肝炎的风险大大降低,甚至可以不再终身吃药。
李兰娟院士就曾提出,HBsAg定量监测,在评估治疗反应、预测停药安全性和治愈可能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从“治疗乙肝”到“治愈乙肝”,中间差什么?这中间就差一个“判断依据”。过去,我们判断乙肝的治疗是否成功,主要看病毒DNA是否转阴,肝功能是否恢复。但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

乙肝病毒有一种很“狡猾”的形式,叫做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它会在肝细胞中“潜伏”下来,就算你体内病毒DNA已经检测不到了,它依然可以在未来某个时刻“死灰复燃”。
而HBsAg的数值变化,恰好间接反映了这些cccDNA的活跃情况。研究发现,HBsAg水平低于100 IU/mL的患者,未来实现表面抗原清除的机会更大,停药后复发的风险更小。
这就像看天气预报,如果只看有没有下雨(病毒DNA),你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个措手不及;但如果你能看到气压、湿度的变化(HBsAg定量),你就有可能提前带好雨伞,甚至绕开暴风区。
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乙肝到底能不能根治?这问题问得好。答案是:现在的医学水平下,“功能性治愈”已经是现实目标,但“彻底根除病毒”仍需努力。

“功能性治愈”指的是:HBsAg消失(转阴),HBV DNA长期不可检测,肝功能正常,且无需长期用药维持。虽然cccDNA可能还藏在体内,但它被牢牢压制,类似睡着的火山,不再喷发。
数据显示,大约5-10%的乙肝慢性携带者可在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转阴;而对于特定治疗方案下、低表面抗原水平的患者,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为啥李兰娟院士要特别强调“HBsAg的数值”?背后有啥门道?我们可以从一个地理角度来理解这件事。中国是乙肝的“重灾区”,约有70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1/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个指标——HBsAg数值,提前判断谁可能治愈、谁需要长期管理,那将节省多少医疗资源、减少多少焦虑、提高多少生活质量?
如果你是乙肝携带者,接下来该咋办?别慌,先搞清楚自己的病情是哪一类:是“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免疫耐受期”?不同类型会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关键是要定期监测HBsAg水平、HBV DNA、肝功能和肝脏影像学,不要“鸵鸟式”回避。
李兰娟院士的建议是:对于HBsAg数值低于1000 IU/mL的患者,尤其值得密切关注,因为他们是最有可能实现“功能性治愈”的人群。
说到治疗,光靠吃药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乙肝的治疗是一场“拉锯战”,药物只是其中一个兵种。免疫系统是主力军,而生活方式、情绪管理、营养调节,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规律作息、戒烟戒酒、控制情绪波动,甚至适度锻炼,都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从而影响HBsAg的变化。这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科学研究支持。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乙肝治疗将不再是“一味吃药”,而是“精准免疫调控+抗病毒药物+HBsAg监测”的组合拳。
从国际临床试验来看,正在开发的新型药物如RNA干扰剂、小分子抑制剂、免疫检查点调节剂等,目标直指cccDNA和HBsAg,目标就是“清除表面抗原,实现治愈”。
李兰娟团队也在研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试图将“治愈乙肝”从梦想变成现实。
写在最后:别让“数值”决定你的命运,但别忽视它的力量HBsAg的数值不是判死刑的指标,而是一个“希望的信号”。它告诉我们:病毒不是不可战胜的,它是可以被理解、被对抗、甚至被逐步清除的。

李兰娟院士的话提醒我们:医学的未来,并不只在药瓶里,也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报告单里,在那些被忽视的小数点之后。别等到病情恶化才去关注这些“看起来没啥大不了”的数字,它们可能就是你通往健康生活的密码。
你是否也曾因为乙肝的“数字”焦虑不安?你是否注意过自己每次体检报告里HBsAg的具体数值?你更愿意相信药物的力量,还是身体本身的免疫奇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乙肝表面抗原数值”的看法!
参考文献
[1]李兰娟,陈子江,王福生.《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881-905.[2]张文宏,李太生.《HBsAg定量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2):150-156.[3]陈志明.《乙肝病毒cccDNA与HBsAg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38(4):312-316.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