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胎盘都去哪了?吃了胎盘可以大补吗?医生给出了答案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4-14 08:12: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有人把胎盘炖汤喝了,说是能补肾养颜;有人悄悄埋了,说是保佑孩子平安……这块‘神秘的肉’,到底是宝贝还是风险?”

很多人都听说过“胎盘补”,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的坐月子风俗中,“吃胎盘”几乎成了一种传统秘方。在我的诊室里,也经常会被新手妈妈、婆婆们问到:

“医生,胎盘吃了是不是大补?”“我家邻居说胎盘能治不孕,我也能吃吗?”“我刚生完孩子,胎盘拿回来了,该怎么处理?”

今天咱就来讲一讲:孩子生出来以后,胎盘到底哪去了?吃它真的有好处吗?

胎盘是什么?不是“废物”,也不是“灵丹妙药”

在医学上,胎盘是连接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生命桥梁”。它帮助胎儿从母体中获取养分、氧气,同时也排出代谢废物,还是胎儿的“免疫屏障”。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临时的“营养超市”+“天然呼吸器”+“杂质处理站”,是孕期最重要的临时器官之一。

胎盘的形成开始于受精后的第6天,到了妊娠12周左右功能逐渐完善,直到胎儿出生后完成使命。有些农村地区把胎盘叫“胞衣”,还有人称之为“紫河车”,这是胎盘在中医药典中的名字。

胎盘都去哪了?医疗处理有规范,不能随便带走

在医院,胎盘的归属和处理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情况下,胎盘属于医疗废物,医院会按照生物性有害杂质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

但在一些地区或医院,产妇家属提出想带回胎盘的,也有可能允许,但前提是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行承担处理风险。

有些地方还有“埋胎盘”的风俗,认为这样做能“保佑孩子根正苗红”。在山东、河南、湖南、广西等地,这一民俗流传甚广。虽然这不具备科学依据,但作为文化习俗存在,只要在合规范围内,倒也无伤大雅。

吃胎盘真的能“大补”吗?科学怎么说?

有人信中医古籍,说吃胎盘能“补气养血、调经止血、益肾填精”。也有人拿现代营养学说事,说胎盘里有蛋白质、激素、维生素。

但问题来了:这些“有用”的成分,真的能通过吃进肚子来吸收吗?

1. 胎盘的“营养价值”并不独特

胎盘确实含有蛋白质、脂肪、激素、铁、锌等微量元素。但这些成分在日常的食物中也能轻松获得,比如鸡蛋、红肉、豆制品。

胎盘中的激素(如雌激素、催产素)含量虽高,但在烹饪加热过程中大多已经被破坏。真正能进入人体的微乎其微。

2. 存在感染与过敏风险

胎盘是器官,不是食材。它可能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尤其是在处理不当、储存不洁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感染或食物中毒。

我曾接诊过一位产妇家属自制“蒸胎盘粉”,吃完后腹泻、呕吐、发烧,送到医院才发现是大肠杆菌感染。而且吃胎盘的人并不是孩子的妈妈,而是她的婆婆。

胎盘也不能“通用”,不能你生的我吃,他生的我拿来泡酒。这不仅不卫生,还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3. “胎盘补”的说法缺乏科学证据

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医学研究证明“吃胎盘”对人体有实质性益处。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欧洲妇产科联盟等都明确不建议吃胎盘。

国内也有研究指出,“紫河车”虽在中药典中记载,但现代临床应用非常罕见,且多为提取加工后的药用成分,非直接食用胎盘。

胎盘不能吃,那中医怎么看?

中医确实认为“紫河车”可以补气养血、助阳生精,但这并不等于“随手一块胎盘就能吃”。

传统中医入药讲究炮制工艺,比如胎盘要经过清洗、蒸制、干燥、粉碎等正规加工过程,而不是直接煮汤熬粥。这种药用胎盘通常来源于健康无病的产妇,由药企采集、加工,有严格的检疫流程。

而日常生活中未经处理的胎盘,既不卫生,也不符合中医药使用规范,更不能作为“补品”随便食用。

胎盘信仰的背后,是对产后调养的误解

为什么“吃胎盘能补”的观念在民间流传这么广?说到底,是对产后恢复的焦虑。很多人认为:“生孩子元气大伤,得补!”于是胎盘成了“现成的滋补品”。

但实际情况是:产后恢复靠的是科学的营养搭配、良好的心理调适和适度的运动指导,而不是迷信“吃什么补什么”。

真正有用的产后调养建议:

饮食清淡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钙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奶制品;

适当补水、避免油腻:煲汤可以,但别天天“老母鸡+猪蹄+红枣”连吃一个月;

早下床活动,防血栓、防抑郁:不是越“躺”越补;

关注心理变化,警惕产后抑郁: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易怒等都要及时就医。

真实案例:吃胎盘“补过了头”,反而进了ICU

前几年在县医院遇到一个年轻妈妈,婆婆执意把她的胎盘煮了汤,连喝三天。结果她发烧、腹泻、肚子胀,送来医院时已经脱水严重,还伴有肝功能异常。

检查结果显示:胎盘中含有细菌污染,且蛋白分解不充分,增加了肝肾负担。经过三天治疗才转危为安。

这让我意识到:“补”不是越多越好,吃错了反而伤身。

别再“补”错了,真正养生靠科学

吃胎盘的风气,其实折射出我们对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宁愿相信偏方,也不愿意坐下来听医生讲科学。这不是谁的错,而是我们健康科普还做得不够。

一个健康的身体,不是靠“吃一块胎盘”就能换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调节的结果。

真正的大补,是科学,是理性,是尊重身体的规律。

健康建议总结:

胎盘不是补品,不建议食用;

产后恢复靠均衡营养和科学调养;

切勿迷信偏方,谨慎使用中药制品;

保持良好情绪,关注产后心理健康;

如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不要听信道听途说。

参考文献:

《中国妇产科临床医学杂志》2020年第12期,产后恢复与营养支持的研究综述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10期,紫河车药用价值与中医临床应用

《中国感染与免疫杂志》2022年第8期,食用胎盘的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