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向强健,为何光绪驾崩后20小时就暴亡了?看她临死都干了啥

覃仕勇来说史 2025-03-15 18:07:35

1908年11月14号,清朝的第十一个皇上光绪帝突然间就没了,那时候他才38岁。

才过了20个小时,73岁的慈禧太后也突然去世了。就这么短短一天时间里,大清国连续失去了两位领头人,这事儿真让人觉得奇怪,他们的死到底是碰巧呢,还是背后有啥不为人知的秘密?

到了2008年,清西陵那边还有好多单位,一块儿搞了个“探究清光绪帝咋死的”小组。他们拿光绪帝的头发和骨头做了好多次检查,这才把藏了快一百年的事儿给搞清楚了——光绪帝其实是“急性砒霜中毒”死的。

哎,你听说了吗?大清的那位皇帝,据说是被人给毒死了!可说来也怪,到现在为止,到底是谁下的毒手害了光绪帝,史学界的人们还是议论纷纷,没个准儿。

可是,不少人把责任都推到了慈禧身上,想想那时候,谁有那个胆子又有那个本事干掉皇帝呢?整个天下,除了慈禧,还能有谁呢?

光绪帝去世之后,慈禧这个“政敌”是怎么看的呢?

她最后一天是咋过的呢?

慈禧到底是因为啥死的呢?

【慈禧人生的最后时刻】

1908年11月13日一大早,内殿的头儿尹义忠带着几位太医,走进了西苑仪鸾殿,他们是来给慈禧太后看病的。慈禧太后自从8天前过了73岁生日后,就一直躺在病床上,吃了好多药,但病情就是没见好转。

几位御医细心照料着,为了让慈禧心安,他们几乎同时开口说:“臣等看太后您面色还不错,最近身子不爽快,都是之前拉肚子闹的。只要好好调养一阵,肯定能康复如初。”

听完太医的话,慈禧往软榻上一靠,心里头松快了点,紧接着又追问起光绪皇帝的事儿。几位太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敢有半句假话,只好实话实说:“太后,陛下今儿个的脉象真是不太妙,估摸着……也就这一两天的事儿了。”

慈禧晓得光绪身子骨一直不强壮,可万万没想到他竟然病得这么厉害,不由得愣了神,喃喃自语:“他怎么病得这么严重了?他的身后事还有好多没安排呢,连安息的地儿(皇陵)都还没选定啊!”

尽管心里挺不是滋味,但慈禧一想到那个摇摇欲坠的大清国,就硬撑着生病的身子,赶紧叫人把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还有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袁世凯这些大佬喊到仪鸾殿来商量大事。

这里面,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下一任皇帝该选谁的问题。

庆亲王和袁世凯觉得国家需要个年纪大点的皇帝,就提议让道光帝的曾孙、已经34岁的溥伦来当新皇帝。醇亲王载沣一听,连忙点头同意,没啥意见。可慈禧太后呢,当场就给否定了这个主意。

说是召集大家来一起商量事情,其实就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慈禧心里其实早就有了新皇帝的人选,她看上的是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大儿子溥仪。

慈禧挑中溥仪当皇帝,主要是她心里头有两点打算:

溥仪吧,他背景可不简单。他是道光皇帝的玄孙,慈禧太后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外孙,还是慈禧养女瓜尔佳氏的儿子。而这个瓜尔佳氏,她爸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荣禄。

说起来,溥仪这人身子里流的是爱新觉罗皇家的血,也掺着叶赫那拉家的血脉。讲到政治站队,溥仪他们一家子都是“太后党”的铁杆,死心塌地支持慈禧太后。

另外,那时候溥仪才三岁大,根本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毛头”,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了。慈禧太后就能拿“新皇帝太小”当借口,继续躲在帘子后面掌控大权,把朝廷大事都抓在自己手里。

已经72岁高龄的张之洞,因为担心新登基的皇帝太小,可能会导致朝廷动荡不安,所以他退了一步,建议让25岁的醇亲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爹来当皇帝。

说起来,他和光绪帝是同一个爹但不同妈生的兄弟,要是按照“哥哥走了弟弟上”的老规矩,他继位这事儿,也还算讲得通。

不过,慈禧再次找理由回绝了:“要给同治帝选个皇后,这才对得起先皇。现在让溥仪继位,载沣来管国家大事,这样既顾全了大局,也合了我的心意,没啥好遗憾的了。”

慈禧心想,要是让载沣当上新皇帝,那他不就跟同治皇帝和现在的光绪皇帝成了一辈儿了嘛。这样一来,她亲生的同治皇帝不就等于没后了吗?这怎么成呢?

要是立溥仪为帝,那就能让他给同治当嗣子,这样一来,载沣还能当上摄政王。这样既顾全了大局,又满足了私愿,可真是好处多多,两全其美啊!

张之洞瞅见慈禧心意已决,就没再多啰嗦,直接提议说:“皇上在位三十多年了,不能让他没后代啊。咱们可以学学古人那套兼祧的制度。”

张之洞也挺心疼光绪帝没留下后代,既然已经决定让溥仪来当这个嗣皇帝,那就干脆让他同时给同治和光绪当儿子,这样也公平。

慈禧瞧见大家伙儿都不吭声了,这才大声宣布:“给我传话下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以后就在宫里头养着,还得去上书房念书。还有啊,醇亲王载沣,封他为摄政王。”

没多久,这事儿就传到了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的耳朵里。那会儿他还挺清醒,瞅见诏书,长长地叹了口气,小声嘀咕:“选个年纪大点的皇帝接班,不是更好吗?……我不该多虑,太后的想法挺对。”

光绪心里头也明白,立小溥仪当皇帝,对国家没啥好处。但他也是没办法呀,连自己的命运都做不了主,哪里还能决定下一任皇帝是谁呢?

大概下午五点钟的时候,传旨的大臣来到了醇亲王府,王府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溥仪的奶奶老福晋刘佳氏,一听到消息立马就昏过去了,但这可不是乐晕的,而是心疼得不行。她太了解慈禧的手段了,一想到自己的孙子进了宫,就得被慈禧当个傀儡摆弄,这辈子还能有啥自在和享乐呢?

载沣忙得团团转,一会儿急着喊人给孩子穿衣,一会儿又被叫去探望老福晋,接着又得赶紧去应付军机大臣和内监们。

小溥仪心里头有万般的不情愿,但还是被带到了皇宫里头,站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后来,溥仪在他的书《我的前半生》里是这样说起他俩头一回也是最后一回见面的:

我记得那时候,我突然被一堆陌生人围着,眼前有个黑漆漆的帘子,帘子后面露出一张超级难看的瘦脸,那就是慈禧。听人说,我一瞅见慈禧,立马就哇哇大哭起来,全身抖个不停。

慈禧瞧见溥仪哭得挺伤心,就赶紧叫人给他弄了串糖葫芦来哄他。可没想到的是,溥仪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就把糖葫芦给甩了,一边哭还一边嚷嚷:“我要嬷嬷!就要嬷嬷!”

载沣吓得跪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喘。可慈禧这次却异常温和,还给了醇亲王一个特别的恩赐。她吩咐军机大臣们:“以后朝会大典、日常上朝的时候,摄政王载沣都要排在所有王爷前面。”

这就是说,不管是大清王朝的庆典活动,还是日常的朝会上,醇亲王载沣的位置都得在大臣们前头。这样一来,那些在皇室里辈分大、地位高的,比如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就只能往后稍稍了。

慈禧为啥非要“刁难”奕劻呢?

其实吧,在溥仪被接进宫里头之前,慈禧老佛爷早就把军事、政治上的事儿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了,那叫一个周全。

慈禧为了防着奕劻和袁世凯对小皇帝心怀不满,合伙搞政变,她立马想了三招来应对:

首先,把大权在手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调到河北遵化去,“让他去东陵查看皇陵修建工程”,实际上是派他去监督修建自己的陵墓。

第二,把北洋新军的头儿袁世凯调到外务部当尚书,明面上还是让他参与军机大事,好像挺看重他的,但实际上呢,就是把他的军权给拿掉了。

第三,把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率领的第六镇军队,挪到二百多公里外的涞水地界,同时呢,把自己的亲信铁良和他的部队弄进京城里来,好盯着点,免得别的军队混进来捣乱。

谁能料到,像慈禧这样思维敏捷、行事果断、手段厉害的人,竟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1月14日一早,大概七点钟那样,太医急急忙忙派人跑到慈禧住的仪鸾殿,喘着气说:“皇上鼻子一扇一扇的,肚子还鼓鼓的,这可不是啥好兆头啊。”

慈禧晓得光绪皇帝快不行了,就带着皇后隆裕和两个妃子去瀛台瞧瞧他。那时候,光绪已经躺床上迷糊了。按老规矩,皇上咽气前得把寿衣穿上,“不然死后才穿,那可不吉利”。

光绪帝快不行的时候,就靠着一口气吊着,怎么都不肯穿上寿衣。一直拖到了下午五点钟,这位大清史上最窝囊的皇帝,才带着万分的不甘心,停止了挣扎,咽了气。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马上就发了一道命令:

老皇帝驾崩,也没留下太子,没办法,只能让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接过穆宗毅皇帝的位子,同时也算是继承了老皇帝的香火。……现在局势动荡,新皇帝还年幼,正是该专心学习的时候,所以让摄政王载沣来代管国家。军国大事,都得听摄政王的,按他的意思来办。等新皇帝长大了,学问也够了,再让他自己来处理朝政。

这道旨意里,慈禧讲了三件事情:一是选定溥仪当皇上,二是让摄政王载沣来管理国家,但最关键的是,所有的国家大事,还是得先告诉我,得按我的意思来办。

从慈禧下的命令能瞧出,她还打算继续掌控着国家大权呢,可她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忙了一整天,慈禧太后身体本就不舒服,按理说应该累得不行,但她却出人意料地“精神头十足”,看起来气色、力气都比之前好多了。

而且,到了第二天,11月15日,慈禧老太太天还没亮就爬起来了。吃过早饭后,她就叫来了隆裕皇后、摄政王载沣和他的福晋,还有那些军机大臣们,跟大家一起聊了好久。

后来,慈禧替新皇帝溥仪下了道旨意:给皇太后升了级,成了太皇太后,皇后呢,也变成了太后。

眼看着所有事情都顺着慈禧的意思顺利进行,可没想到,午餐过后,慈禧突然晕了过去。太医们急得团团转,好一顿折腾,总算是把她给弄醒了。

尽管太医还在那儿劝慈禧,说是“累着了,老毛病又犯了”,但慈禧自个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个儿怕是不行了。跟那些快不行了的老人不一样,慈禧脑子一直挺灵光,说话也利索,井井有条地“安排着事儿,就像平常处理国事那样”。

慈禧在临终前那会儿,真是一点时间都不肯浪费,她又紧急办了三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首先,得改那道诏书,把国家的大权交到载沣手里,再让隆裕去盯着他,俩人互相牵制,这样一来,叶赫那拉家的权力就不会跑到外人手里去了。

我现在病得很重,可能撑不过去了。以后国家大事,都由摄政王来决定。碰到特别重要的事情,一定得请示皇太后(隆裕),再由摄政王跟她当面商量着办。

第二,得给自己“洗白”,挽回名声。

看到太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张之洞这位军机大臣被指派来写遗嘱。慈禧浏览完遗嘱内容后,特地让张之洞加上了这么一句:

我多次挂上帘子不理朝政,有人不懂,说我留恋权力,但其实都是被形势逼的,没办法呀。

慈禧心里明白,朝廷内外对她多年来垂帘听政的做法有诸多不满。她解释说,自己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贪恋权力,而是“实在没办法,只能这样”。但看看她实际的做法,那些解释听起来就显得十分无力了!

讲完之后,慈禧又一次晕了过去。大家伙儿都以为老太后这回是不行了,可没想到,她又艰难地睁开了眼,完成了最后一桩心愿。

第三,他留下了一份“声名狼藉”的最后诏书。

以后别让女人们掺和国家大事了,这跟我们朝代的规矩不合,得狠狠管住。特别是那些太监,绝对不能让他们乱来,看看明朝末年那摊子事,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

这话一说,大殿里的人都惊呆了。慈禧老佛爷掌权大清快五十年了,还特别信任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她快不行的时候,竟然说“女人管朝政和太监乱来,不合祖宗规矩”,这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子嘛?

后来,慈禧又问大臣们,她的棺材会不会放在慈宁宫。其实大家都知道,慈禧一直不太瞧得上慈宁宫。载沣心里明白慈禧的担心,赶紧回答说,不会把棺材放在慈宁宫,而是打算放在皇极殿。

听载沣讲完,慈禧满意地点了点头,大概在下午三点的时候,她又一次闭上了眼睛。但这一回,她再也没有睁开。这时,距离光绪皇帝去世才不过20个小时。

【慈禧“暴亡”的真相】

从上面那些记录来说,慈禧在走之前,虽然一直躺在病床上,但看起来精神和力气都还不错。那她咋就突然间没了呢?

慈禧身边有个宫女,私下跟别人讲过:慈禧可不是自然病故的,是被人悄悄下了药,慢慢毒死的!宫里好多人都心知肚明,连太医也都知情,可这事儿太吓人了,大家伙儿都怕掉脑袋,所以谁也没敢吱声。

慈禧的死,是不是也藏着什么猫腻呢?

2008年,专家们心里揣着个大大的疑惑,特意去查了查慈禧太后的骨头,你猜怎么着?还真发现她身体里藏有毒东西呢!

但随后,大伙儿都不再认为“慈禧是中毒死的”这个说法了。

为啥会这样呢?

慈禧身体里头的那些毒,其实根本不够要一个人的命。说白了,那些毒的份量很少,很可能是因为她长年累月地吃药,各种药在体内搅和在一起,还没来得及消化排掉,就留下了一些毒素。

慈禧并非中毒而死,那她咋就突然“没了”呢?

瞅瞅清宫留下来的病历记录,不难发现,慈禧老太太晚年虽说没啥大病要命的,但小打小闹的毛病可真没少,什么咳嗽啊、拉肚子啊、肠胃不舒服啊,这些个小问题一直缠着她不放。

尽管太医们想尽办法治疗,可效果就是不明显。而且,慈禧也没太把这病当回事儿,还是像往常一样过日子和处理国家大事,结果这病就越来越重了。

1908年6月往后,太医陈秉钧察觉到慈禧太后的肠胃问题变得严重了,这事儿还真挺影响她日常生活的:

皇太后脉象开始显现为寸关漓,细且带点弦意,右边关上的位置还带点滑弦的感觉,整体不够平和。看起来,厥阴是病发的根由,脾胃则是受影响的部位。她感觉心里不那么闹腾了,吃得饱也睡得暖,睡眠也挺好,就是胸肋那边有时会响。综合看看病情,我打算调理方案是,先养养脾胃的气,再滋养滋养肝木的阴。

后来啊,慈禧在离世前留下的诏书里,也讲到了这事儿:“没想到今年夏秋那会儿,身子时不时地就不舒服。”

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坎儿得小心。”慈禧到了73岁,身子骨开始不争气了,本该安心养着,多休息才是。但你想想,慈禧那可是大权在握的人,哪能轻易放手呢?

光绪帝去世那阵子,慈禧因为拉肚子和胃不舒服,已经吃得很少了。但她还是硬挺着病身子,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和光绪的后事。结果,这么一来二去,她累得不行,身体一下子垮了,病情也越来越重,最后就这么没了。

【慈禧的身后事】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这下子可把隆裕给难住了,不知该如何操办这两场大丧事。

本来,按照清朝的老规矩,皇上或皇后去世后,得先在紫禁城里办一场国丧,之后才会浩浩荡荡地送到皇陵下葬。但那时候,清王朝已经快要撑不住了,国库里头也没几个钱了。

摄政王载沣想让大家办事都简单点儿,但隆裕皇后却不太乐意。一边是她的老公,另一边是她的婆婆加姑妈,这怎么能随便简单办呢?

隆裕实在没办法凑出钱来,所以只好让光绪皇帝的葬礼简单点儿办。她尽量节省,结果整个葬礼只花了47万两白银。

虽说这钱数目也挺大,但要是跟慈禧太后的葬礼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寒碜多了。

据说,慈禧的棺材就花了上百万两银子,这仅仅是个棺材的钱,还没算上她陪葬的那些珍贵宝贝呢。

李莲英在《爱月轩笔记》里头说了,慈禧太后的棺材底儿铺了足足30公分厚的珍珠,身上呢,盖了三层被子,那被子啊,镶满了珍珠和金丝,闪闪发亮。头上戴的是一顶珍珠凤冠,据说值万两白银呢。嘴里还含着颗夜明珠,那可是无价之宝。旁边还摆了好几百件翡翠雕的瓜果蔬菜,啥都有。

慈禧的葬礼不光是花了大堆钱,而且程序还特别复杂繁琐。

慈禧去世后49天里,摄政王载沣天天都带着六部尚书和七品以上的大官们,到她棺材前头去祭拜。同时呢,各地的官员也都在万寿宫里头摆了祭奠。

慈禧太后去世后那阵子,每到冬至、新年这些大日子,那些王公贵族都得跑到她棺材前头去祭奠。这套复杂的规矩啊,一直搞到了1909年11月9号,那天慈禧的棺材被安放到清东陵,这才算是完事儿了。

但是,才过了短短19年,慈禧太后的长眠之所就遭遇了巨大的灾难。

那是在1928年7月的某一天,军阀孙殿英找了个“军事演习”的借口,竟然用炸药轰开了定东陵的大门,还硬生生劈开了慈禧太后的棺材。

那些贪心的士兵抢走棺材里的宝贝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慈禧。虽然已经过去快20年了,但慈禧的尸体竟然还跟活着时一样,没啥变化。她嘴里含着夜明珠,就像是在安心睡觉一样,平平地躺在棺材里。

士兵们急着要慈禧龙袍上的珍珠,二话不说就把龙袍给扒了。为了那颗她嘴里的夜明珠,更有甚者,竟然拿刀割开了她的嘴和脖子。之后,他们把那个被弄得面目全非、全身赤裸的慈禧,随手丢在了棺木旁边。

溥仪这位末代皇帝,一听这事儿,气得不行,立马给蒋介石打了个电话,说要狠狠收拾孙殿英这家伙。可孙殿英有招儿,他用从墓里偷来的宝贝到处送人求情,结果非但没挨罚,反而还升了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对曾经一手遮天的慈禧而言,简直又是一个不小的笑话。

【总结】

说实话,慈禧真是个挺精明的女人,一直到咽气那会儿,她都头脑清楚,精神头儿十足。

不过,她那聪明的脑子,没放在怎么让国家更强盛、军队更威武上,反倒是琢磨怎么抢权夺利、追求享乐了。

1905年,正好是慈禧太后过七十大寿的时候,上海《苏报》的主编章炳麟,他那时候写了一副对联给慈禧太后“庆生”。

上联说的是:“今儿个逛了南苑,明儿个又奔北海,啥时候能再去趟古时候的长安呢?哎,老百姓的血汗都快耗干了,就只为了一个人在那儿唱庆功歌。”

下联说的是:“五十岁时丢了交趾,六十岁时台湾被割,七十岁时辽东也保不住,看着咱国家领土一点点缩小,每到皇帝万寿节时,真希望国家能长久不衰啊。”

一副对联,把慈禧太后掌管大清那时候干的离谱事儿,讲得一清二楚。

国家有难时,慈禧太后没把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放心上,只顾着自己享乐。八国联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她这个掌权的人,却丢下老百姓,急急忙忙逃到西安去了。

慈禧五十岁那年,中法战争打响了。为了平息争端,她来了个“看似没输其实输了”的招儿,跟法国签了个让人憋屈的《中法条约》,把“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那块地,直接送给了法国。

慈禧老太太六十大寿那年,为了给自个儿庆生,她居然动用了海军的经费。这一来,中日甲午战争时咱们就吃了大亏,北洋海军全没了。最后,没办法,只能签了《马关条约》,把台湾给了日本。

她七十岁那年,日俄战争突然打响,东北三省又被俄国给占了去……

有人说啊,慈禧太后只要一到整岁生辰,国家就准会闹出点大乱子来,这事儿还真不假。

虽说她这是运气不佳,但说到底,这摊子事儿不还是她自己折腾出来的吗?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