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亚之死:要他命的不仅仅是赫鲁晓夫,而是整个苏联高层

成双影夜色 2024-12-22 09:17:59

贝利亚的真面目

根据苏联官方的说法,贝利亚主要的罪责在于“大清洗”,他也被赫鲁晓夫称为“大清洗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实际上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贝利亚确实曾经是苏联内务机关的领导人,可是当年苏联的内务机构先后更换了数任的领导人。

最开始是捷尔任斯基,1934年-1936年是亚戈达,1936年-1938年为叶若夫,1938年12月之后才是贝利亚。而苏联“大清洗”主要发生于三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叶若夫和亚戈达在任期间,所以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笼统的归咎于贝利亚,显然是一种不客观的做法。

换句话说,叶若夫取代亚戈达意味着“大清洗”开始逐步进入高潮,那么贝利亚取代叶若夫,其实反倒预示着“大清洗”开始逐步的踩下刹车。虽然赫鲁晓夫在自己的《秘密报告》中将贝利亚贬低的一文不值,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咎于贝利亚。

但是在赫鲁晓夫失势后,其在撰写回忆录时,反倒能够较为客观的描述那段时间的情况。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么一段情景,贝利亚在接管内务机构后曾对赫鲁晓夫说道:“这里发生的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们正在到处抓人和关人,甚至包括一些省委书记。整个事情搞得太过头了。我们必须及早停止它,免得太迟了。”

赫鲁晓夫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当年正是贝利亚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服了斯大林减缓甚至逐步停止“大清洗”。数以万计的苏共党员正是在贝利亚的帮助下被恢复了党籍,而数以千计的无辜者也是在贝利亚的帮助下得以幸免遇难。

贝利亚在1939年全面接管内务机构后,仅一年便从劳改营和教养营中释放了三十余万人。所以客观而言,所谓的“大清洗”责任人不过只是一个幌子,贝利亚真正的死因另有隐情...

贝利亚的改革

在1938年底接管内务机构后,贝利亚一直主管内务机构直到1945年。或许是因为斯大林担心贝利亚的权力过大导致其尾大不掉,所以将其调离原本的工作岗位。虽然此时贝利亚仍然能够面见斯大林,并且受邀参加他的晚宴,但是斯大林此时已经在筹备除掉贝利亚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斯大林竟然走在了贝利亚的前面,而后世有很多证据显示,是贝利亚拖慢了斯大林原本应当得到的抢救,并且直接导致了斯大林的离世。而原本已经得不到斯大林信任的贝利亚,却一朝得以“重获新生”。

而在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率先控制了最高权力,彼时的赫鲁晓夫还尚未完全掌握中央权力。而随着斯大林的离开,苏联的各种累积矛盾开始逐渐的暴露出来,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然而这一时间段苏联最初的改革,其实并非是赫鲁晓夫所主导的,而是贝利亚所主导的。从斯大林死后到贝利亚被枪毙的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以一个相当激进的改革者的形象而出现的。

贝利亚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五点,第一是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1953年6月10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题为《共产党是苏联人民的指导力量和领导力量》,文章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第二则是实行大赦,在贝利亚的推动下,斯大林去世仅仅一个月内,苏联最高主席团便开始大赦政治犯,以及那些“对国家不构成重大危险”的罪犯,120万人就此被释放,涉及到40万人的案件也被停止调查,这在政治上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但是对苏联的治安却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第三则是大量的平反冤假错案,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立刻组建了四套班子,对斯大林晚年涉及到的几个重大案件进行重新调查,例如“医生案件”以及“克里米亚案件”中涉及到的苏联医生和莫洛托夫的夫人都被平反,后者还被贝利亚亲手交给了莫洛托夫。除此之外,“明戈勒尔案”中被捕的格鲁吉亚领导人,也被贝利亚所平反。

第四则是权力改革,贝利亚认为苏联的党机关不能太过深入的参与政府的实际管理,应当更多的放权给政府,同时向各加盟共和国下放更多的权力,不要到处派俄罗斯族干部当一把手,不要大搞民族主义。

除此之外,贝利亚还趁着改革的机会将几个师的内务部队调入了莫斯科“维持秩序”。毫无疑问的是,贝利亚的激进改革虽然没有触及到苏联领导层的核心利益,但是却令其感到无比的危险。贝利亚的举动,几乎就是毫不掩饰的准备夺取苏联中央的最高权力。

而贝利亚决定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对象,正是乌克兰的党组织,以及乌克兰曾经的老大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自然也不是什么善茬,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先处理了贝利亚,并且顺势夺取了苏联的最高权力。

参考资料:

《贝利亚的真面目》 崔继新 王正泉

《贝利亚事件揭秘》 柳植

《贝利亚在1953:从顶峰到被处决》 老年生活报

《贝利亚是怎样被逮捕的》 田保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