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澶渊之盟,作为北宋与辽国二十五年战争后的和平契约,宛如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将这两个曾经的对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盟约中,辽宋被定为兄弟之邦,宋朝每年需向辽国进献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并以白沟河为界限,明确了双方的领土范围。
自此以后,宋辽之间长达百年未再爆发大规模战争,这段往事,既饱含着屈辱与迫不得已,也彰显了智慧与深谋远虑。
宋朝的军事积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但边疆兵力却因此变得薄弱。
禁军体制庞大而臃肿,边疆士兵多老弱病残,与中央禁军的精锐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武官受文官掣肘,指挥体系冗长繁杂,使得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易中天曾在其历史书中感慨,宋王朝这是自毁长城。而骑兵的羸弱,更是宋朝军事力量的一大软肋。
面对辽军的铁骑和灵活的战术,宋军的抵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咸平年间,即便是有杨延昭这样的勇将率军抵抗,也显得力不从心。
澶渊之盟的求和,实际上是宋朝军事制度弊病的集中爆发,反映了自太祖以来宋朝军事力量的持续衰退。除了极个别将领的英勇抵抗,宋朝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难以与辽国抗衡。
然而,澶渊之盟的缔结,并非一帆风顺。当时,辽军将领萧挞览被射杀,辽军孤军深入,士气低落,又害怕腹背受敌。而宋真宗在寇准的强谏下,毅然决定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因此高涨,似乎此战必胜。这使得一向强势的萧太后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战场形势,考虑是否继续对宋作战。
在澶渊之盟缔结之前,宋真宗和宋朝的高层对辽国的军事力量充满了恐惧。自宋太祖伐辽失败后,宋朝的皇帝就视与辽军作战为梦魇,从主动出击逐渐变为被动防御。
真宗皇帝过着多年的和平生活,几乎不知前几任皇帝与辽国作战的艰辛,内心的恐惧在一步步吞噬着他。而萧太后则利用宋真宗的畏敌心理,不打算进行持久的对抗,双方的力量在这一刻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澶渊之盟的缔结,实际上是双方力量达到平衡时的媾和产物,也是地缘政治的产物。盟约使宋辽边境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双方互相开市贸易,互往频繁。边境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当地生产力逐渐恢复,经济也得以复苏。
对于辽国来说,他们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如中原的生活用品、布匹、精致的手工品以及辽国所急需的物品。而对于宋朝来说,每年所交的岁币远不及常年与辽国战争的开支,岁币每年30万,而战争就要耗费大约3000万。
然而,澶渊之盟历来为后世所批评,被视为宋朝“以金钱换取和平”的屈辱外交手段,开创了“屈辱求和”的先例。但深入探究中国历史后,我们不难发现,“澶渊之盟”实则并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一先河,而是沿袭了前人的做法。
在宋朝之前,中原国家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一直处在一种强烈的对抗之中。当中原国家处于大统一状态、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通常采用强力打压的方式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外交问题。
比如秦汉时期,多次深入漠北,远逐匈奴;隋唐时期,也对突厥、柔然等形成了高压打击。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最好方式。因为这样做虽然能让北方游牧民族受到残酷打压,数年乃至数十年不敢再南下侵扰,但中原国家往往也因此遭受震荡。
比如秦朝因为打击匈奴,大量拉夫修筑长城,最后造成天下大乱,以至灭亡;汉武帝时期,因为多次派兵远逐匈奴,汉朝国力由盛转衰;唐玄宗时期,因为好大喜功,极力打击突厥,开疆拓土,最后造成边将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
大多数时候,中原国家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是“和亲”的方式。所谓“和亲”,就是中原国家的皇帝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的可汗。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这种方式和“澶渊之盟”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其一,“和亲”是以女子为筹码换取和平,而“澶渊之盟”则是以钱粮为代价换取和平,两者的手段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中原国家以一种“给予”的方式,来谋求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和平共处。
其二,“和亲”体现了中原国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让步与赏赐之意,“澶渊之盟”同样蕴含着赏赐的成分。宋朝通过支付岁币,来确保辽国不再进犯,这实则是一种经济上的妥协与赏赐行为。
其三,“和亲”通过婚姻纽带将两家皇室紧密相连,“澶渊之盟”则是通过钱粮交易将两家皇室绑定在一起。因为支付给辽国的钱粮,很大程度上也是供皇室使用,这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联系与相互依赖。
而且,“澶渊之盟”所换来的和平,相较于“和亲”所换来的和平,更为持久且有效。
其一,“和亲”所维持的和平往往短暂。一旦皇帝更迭,或汉人公主失去宠幸,都可能再次引发双方冲突。而“澶渊之盟”则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和平,这是“和亲”所难以企及的。
其二,“和亲”虽然促进了文化交流,但对经济发展,尤其是汉民族的经济发展影响有限。“澶渊之盟”签订后,边关地区设立了榷场,宋朝通过贸易活动所获得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向辽国支付的岁币数额。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边关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该地区日益繁荣,同时也为宋朝的国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增加。
其三,自宋朝起,中原国家基本不再采用“和亲”来处理外交关系。而“岁币”外交则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例如明朝中期开始,对蒙古就采用了“岁赐”的方式。
“土木堡之变”便是也先因不满明朝给予的岁赐太少而引发的战争。由此可见,尽管后人一直对“澶渊之盟”持批评态度,但实际上却一直在借鉴其方式处理外交问题。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虽然被视为一种屈辱的和约,但它实际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作用。它不仅是宋辽两国力量平衡时的媾和产物,也是地缘政治的产物。它使宋辽边境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同时,它也为后世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外交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澶渊之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要一味地贬低和批判它。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