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张某某三次将儿子王某某送进精神病院,最后一次甚至以“旅游”为借口,把儿子骗进了医院,直至今日,仍坚决拒绝履行接治的义务,这一切究竟为何呢?
被锁在白色病房的青春
近日,记者在西南某省的安康医院,见到了43岁的王某某。自2008年,他首次因“幻听、被害妄想”住进了医院,此后又经历了三次住院治疗。最新的司法鉴定报告表明,他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已基本稳定,然而,老父亲却写下了“拒绝接回”这四个冰冷的大字。
“我就想看看外面的树,闻闻雨后泥土的味道。”王某某隔着防护网,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窗台上积满灰尘的玻璃,眼神中满是渴望。医护人员心疼地透露,患者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凝视着窗外,这个习惯,已经整整持续了七年。而在百公里外的张某某家中,81岁的老人颤抖着掏出一叠诊断书,声音里带着无奈与恐惧:“他发病的时候,把邻居砍成了重伤,谁敢保证他不会再犯啊?”
根据《精神卫生法》第30条规定,非自愿住院必须满足“存在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全”这样的法定条件,可在现实中,“送治容易接出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某精神病院的统计数据令人揪心,在长期住院的患者中,竟有32%是因为家属拒绝接治,而在医院里待了超过五年。
相似案例:被遗忘的家人
在2018年的东北某国企职工李某某,因抑郁症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待他治疗稳定后,家属却以“影响子女婚恋”为理由,拒绝将他接回家。在医院走廊尽头那个小小的房间里,李某某用指甲在墙上刻下了1238道划痕,每一道,都对应着他被禁锢的一个日夜。直到公益律师介入,启动了行为能力鉴定,法院最终判决由社区进行监护,他才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2015年发生在中原某县的那件事。17岁的少年陈某某,仅仅因为考试失利,出现了短暂的幻听,就被父亲以“网瘾”为借口,送进了民营精神病院。在缴纳了18万元所谓的“治疗押金”后,家属从此便没了音讯。三年后,当媒体曝光此事时,曾经青春年少的少年,已被电击治疗折磨得形如枯槁,而那家涉事医院,竟然还在每月收取8000元的“护理费”!
破局之光:从“枷锁”到“钥匙”的救赎
与上面这些令人痛心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上海某区的成功尝试,精神科医生陈某某在社区建立了“中途宿舍”,为12名康复患者提供了过渡性的住所。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患者的就业率达到了65%,其中还有3人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个模式非常成功,还被写进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成为了全国学习的典范。
在浙江的某科技园区,“阳光工坊”项目又创造了另一种可能。企业主周某某专门为精神康复者设立了数据标注岗位,还贴心地配备了心理督导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这个工坊的年产值突破了500万元,员工的平均月薪达到了6800元。周某某指着墙上挂着的优秀员工奖状,满是欣慰地说:“他们不是病人,是被上帝吻过的天才。”
数据背后的困局与希望
《2023中国精神卫生发展报告》的数据,让人既担忧又无奈。我国现有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8亿,然而,社区康复机构的覆盖率却不足15%。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本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地域生活支援中心”,把精神康复巧妙地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使得长期住院率从1980年的14.7%,大幅降至2020年的2.1%。
在就业支持方面,德国的“社会企业”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全国大约有5000家福利企业,为精神障碍者提供了庇护性岗位,政府还给予税收减免和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数据显示,经过专业培训的患者,工作稳定性甚至比普通员工还要高,这真的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让监护回归爱与责任
这起持续了十七年的监护纠纷,在司法的介入下,终于有了迎来转机的希望。根据最新消息,法院已经受理了王某某的行为能力鉴定申请,并且指定了法律援助律师介入!
那么,您对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制度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您的点赞、收藏与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呀!
作者声明:图片均出自网络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