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种历史观,认为但凡和亲就是对外族低头,就是我汉民族的耻辱。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与外族或者外国处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现的影响。
谈及汉唐,总让人心驰神往。这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辉煌的两个时代。可以说谁敢轻易不服从领导,那分分钟就被汉唐大军灭国。汉朝之际,那将军陈汤挑着敌人的脑袋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宣帝定胡碑宣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可见这个汉朝的霸气自信。唐朝之际,史书记载唐太宗命颉利可汗跳舞助兴。估计也只有唐朝能这么做。长安城门之外有一石碑,上书“西去安息九千九百里”。
然而汉唐如此天下无敌,却为何还会和亲?在很多人印象之中,和亲是屈辱的行为。用女人换和平,非大丈夫所为。那既然汉唐这么强悍,阳刚之气直冲云霄,却又何必要和亲呢?
于庚哲老师认为,首先要看和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是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和亲,这确实是耻辱。在古代,和亲只是外交的手段。那么这种和亲就不是耻辱,而是外交手段的一部分。比如说汉朝在平城白登之战中败给了匈奴,只好不断用和亲的办法来笼络匈奴。这确实是国耻。
但唐朝就不见得。唐太宗时期是唐朝的强盛时期。军力也超群,可以说是无往而不胜。但是唐太宗对于和亲的看法相当宽容。他认为如果能用和亲达到目的,就没有必要用军事手段。他说,北狄的特点是家里女人说了算。假如我把唐朝的宗室女嫁过去以后生的孩子那就是我的外孙。而政令多出于母后。这种情况下,两国天然就和好了。嫁一个公主过去,起码能够换三十年和平,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经常用和亲这种办法来处理外交关系。比如大唐跟吐蕃之间也就是这样。所以在唐朝,尤其是唐朝前期的很多和亲并不能视之为卑躬屈膝。这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后来唐朝国力衰弱,用和亲来换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多依靠回鹘。因此皇帝至少三次嫁亲生女到回鹘,就是为了换取人家的支持。
其次,咱们不能光看到我们的公主嫁到外族去。外族也会把公主嫁到中原来。虽然没有我们嫁出去的多,但也还是有的。
比如南北朝时期,西魏文帝就曾经迎娶过柔然的公主。而柔然又把另一个公主嫁给东魏。柔然这是两头都不得罪。当然西魏和东魏都是胡化的政权。但此时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人虽然还保留了一部分胡化的因素,从文化体系上来说已经属于汉族了。还有北周武帝,他的皇后就是突厥人。
到了唐朝也同样有这样的事儿。武则天时期,东突厥的默啜可汗主动提出要把女儿嫁给唐朝的宗室。在武则天派去娶默啜可汗女儿的是自己的侄子。这惹得默啜可汗大为不满,他认为只有李氏的子弟才跟他的女儿相配。这件事儿虽然引发了外交冲突,但还是外族首领要嫁自己的女儿到中原来的例证。
所以和亲这件事儿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要一味视之为国耻。网络时代是一个扁平化、去权威化的时代。大家都可以发言。网上的科普就是这样。有的观点由于立场非常鲜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很吸引人。但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需要警惕。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会失去真实性和公正性。但我们还是要用一种公正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