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寿命是越长越好吗?心理学家指出:65岁到70岁的人最幸福

妞妞谈情感 2025-02-15 06:24:3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寿”一直与“幸福”是划上等号的。

比如我们在参加老人的生日宴时,通常都会说一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但在心理学家看来,活得越久并不等于越幸福。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曾指出,人的幸福是不会随着寿命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的,甚至在某些阶段会呈下降趋势。

根据他和普林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人在处于65岁到70岁这个年龄段会达到人生幸福程度的巅峰,其他的时间段则会随着生活质量的好坏起伏不定。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让人生始终沉浸在幸福当中呢?

心理学家同样做出了回答。

为什么65岁到70岁最幸福?

65岁到70岁之间的群体幸福指数最高。原因主要源于三个现实条件的叠加:

第一经济压力基本解除。

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作积累,多数人已经还完房贷车贷,完成子女教育投资,退休金足够覆盖日常开支。

陕西省2023年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指出,68岁左右群体的应急储蓄达标率达79%,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没有每月的还款压力,不必计算超市打折的柴米油盐开销,这种财务从容是幸福的基础保障。

第二时间完全自主支配。

退休后脱离绩效考核,不必理会早晚打卡。

每天还可以做些收益微小但愉悦的事:上午帮邻居收快递攒个人情,下午在社区棋牌室连输三局仍笑呵呵,晚上研究新学的广场舞步。

北京李大爷退休前是中学教导主任,现在每天送完孙子上学就去水库钓鱼,他说:

"钓不到鱼也没人扣我工资。"

第三社交筛选机制成熟。

到这个年纪已经清晰知道哪些朋友值得交心。

酒肉朋友自动淡出,只留下三五个能托付大门钥匙的老兄弟。

上海李阿姨每周末固定和两个老同事逛公园,她们约定谁不舒服就在群里发个手势,另外两人立刻带药上门。这种经时间验证的关系带来稳固的安全感。

同时,在这个年龄段,人的心理机制完成关键转变。

经历多次得失后,多数人不再苛求完美。

女儿工作调动去了外地,那就视频通话时多看几眼外孙;

老房子拆迁换到新小区,正好和邻居组个买菜拼车群。

这种妥协不是无奈,而是明白甘蔗没有两头甜的现实智慧。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幸福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经营的结果。

年轻时咬牙买的养老保险,中年时维护的老友关系,退休前培养的兴趣爱好,都在此时产生复利效应。

就像种果树,六十岁时摘到的果子,其实是三十年前就开始培育的。

如何让晚年生活充满幸福?

要维持晚年的幸福感,关键在于做好五个具体准备:

第一是储备基础健康资本。

毕竟身体永远是革命最大的本钱。

五十岁前需保持每周三小时低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或骑自行车。

六十岁体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如果低于三个,后续医疗支出会减少38%。

上海杨阿姨每天记录血压和步数,二十年来从没住过院,她说这归功于年轻时的运动习惯。

第二是建立多维度社交网络。

至少维护五类可联络关系:两位原单位老同事、三个邻居好友、一个兴趣社团、家族晚辈定期聚会、以及社区志愿者团队。

南京的李叔每周二和棋友下棋,周五参加合唱团,周日带孙子逛科技馆。

这种结构保障了社交需求,避免退休后的孤独冲击。

第三是培养三个层次兴趣爱好。

基础层是日常消遣,比如种花养鱼;

提升层需要定期学习,像老年大学课程;

创造层要产出价值,例如写回忆录或教孩子书法。

重庆刘奶奶退休后从零开始学剪纸,现在作品在社区展览,还能接定制订单,成就感远超退休金数字。

第四是规划梯度消费方案。

将积蓄分成四份:基本生活的定期存款、改善生活的流动金、医疗保障专用款、以及给晚辈的应急基金。

广州张伯用这个方法,既年年出国旅游,又存够了孙子留学赞助费。

关键是控制消费节奏,避免前期挥霍后期拮据。

第五是建立生活秩序系统。

制定包含六个固定锚点的日常计划:晨练时间、午餐菜谱、午睡长度、下午活动、晚餐后散步路线、以及睡觉前准备流程。

北京王阿姨严格执行这套体系十五年,连疫情封控期间都没乱过作息。

稳定的节奏带来安全感,尤其在身体机能衰退时更为重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理滑坡陷阱。

每季度自测三个指标:是否连续三天不出门、是否开始囤积无用物品、是否有超过三件事拖延处理。

出现任一项就要立即启动调整程序,比如报名新的短期课程,或每天强制下楼三次。

青岛的陈老就是因为及时觉察囤旧报纸的苗头,通过加入读书会恢复了社交活力。

数据显示,做好这些准备的老人,75岁后生活满意度比同龄人高54%。

其实幸福晚年就像种树,重点不是摘果时的兴奋,而是日常照料的过程。

从每天喝够八杯水到每月整理一次药箱,这些琐碎细节累积起来就是对抗衰老的最佳屏障。

我们要记住:老去的只是年龄积累的数字,生活的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THE END——

参考资料:新民周刊——为什么老年人更“幸福”?

0 阅读:0

妞妞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