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9日,泸定桥上,枪声不断,22名红军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沿着悬空的铁索桥向敌阵发起冲锋。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成为他们生死较量的战场。桥面上只剩铁链,没有桥板,勇士们一边铺设木板,一边在炮火中前行。就在这场战斗中,4名战士倒下,剩下的18人活了下来。几十年后,他们的命运如何?有人成了上校,有人成了大校司令员,他们最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
红军飞夺泸定桥前的战略部署
1935年5月,红军在金沙江畔的胜利仍回响在每个人的心头,但战争的脚步不容片刻停留。指挥部迅速作出决策,决定北上,目标是四川西北部,必须穿过大渡河的天险。大渡河,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得知红军意图穿越大渡河后,国民党高层立即作出反应。两个团的国军已迅速移动,他们的目标直指泸定桥——这座横跨大渡河的关键桥梁,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国民党部队在泸定桥的东西两侧布防,部署了重型机枪和迫击炮,桥头的碉堡内,国民党官兵目光如鹰,紧盯着对岸可能出现的任何动静。为了增强防御,不久后,又有两个旅的兵力紧急调动至此。
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巧妙地突破敌军的防线,成了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在紧张的筹备中,红军也开始重新组织部队,调整物资,准备迎接一场可能的激烈战斗。
红军高层的决策与突击队的组成
5月28日,红四团的黄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接到了上级的紧急命令,内容非常明确——红军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坚决的手段夺取泸定桥。黄开湘和杨成武接到命令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具体行动方案。
经过一晚的紧张筹备,29日中午,红军部队在进行短暂的休整,为夺桥战斗任务艰巨,需要一批敢死队员来打头阵,干部们很快达成共识:这次的突击队员必须是团员或党员,以确保任务执行的可靠性和决心。
经过一番紧张的筛选,21位勇士脱颖而出。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具备丰富作战经验的老战士。然而,名单确定后,三连的党支部书记刘金山主动向组织提出请求,要求加入这支突击队。考虑到他的过往经历和领导能力,组织上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突击队的人数增加到22人。
这支22人的突击队伍需要一位有经验的指挥官来带领他们执行这一危险任务。经过慎重考虑,二连连长廖大珠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廖大珠在部队中以作战勇猛、指挥果断著称,他的任命得到了一致认可。
勇士的牺牲与英勇
当突击队员们接近泸定桥时,桥对岸突然响起了枪声,机枪和迫击炮一齐开火,子弹如雨点般落在桥头和四周。突击队员们毫不畏惧,立刻按照计划展开行动。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抓紧桥上的铁链,一边从背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板,铺在仅剩的铁链上,确保队伍能继续向前推进。
刘金山位于队伍的前列,他迅速铺设木板,一步步向前推进。背后的战友紧紧跟随,每走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因为稍有不慎,便会失足落入湍急的大渡河中。敌军的子弹不断打在他们身旁,有时甚至击中手中的木板,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往前挪动。
这场战斗极为艰难,桥上的空间狭窄,再加上敌军火力强劲,突击队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激烈的交火中,四名勇士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其他战士眼见战友倒下,但没有时间停下哀悼,只有继续前进。
桥上铺设木板的队员们还在奋力前行,终于,经过无数次的拼搏,部分队员冲到了桥的另一端,与敌军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迅速击溃了对面的敌军,成功占领了泸定桥。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1975年,泸定桥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斗的余韵依旧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永模,作为泸定县委的一员,带领着调查小组来到了江西南昌,开始了寻找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幸存者的旅程。在南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王永模无意中看到了刘梓华同志的照片。刘梓华,这个名字唤起了对泸定桥上那场战斗的回忆。经过进一步调查,王永模了解到,刘梓华已经于1951年因病去世,年仅39岁。
然而,王永模没有因此停止寻找的脚步。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联系上了刘梓华的子女。通过他们的讲述,王永模得知,刘梓华正是当年飞夺泸定桥活下来的18位勇士之一。刘梓华的一生充满了战斗的艰辛,长期的征战使得他身体落下了许多病痛,最终于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去世。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与他们的后续人生
1986年,王永模再次进行调查,目的是追寻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英雄事迹。在与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将军的交流中,他得知了另一位鲜为人知的勇士——李友林的名字。李友林在完成泸定桥任务后,继续随红军队伍参加了长征。
李友林在长征结束后,又继续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参加的战役涵盖了不同战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以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念赢得了上级的认可。1947年4月,李友林被任命为关东公安总局局长,负责关东地区的公安工作。
1955年,李友林的贡献再次得到国家的认可,他在中南海被授予了“上校”军衔,标志着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卓越成就。1997年9月9日,李友林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与李友林相比,突击队长廖大珠的生平资料则相对较少。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廖大珠是江西高安人,尽管关于他的生平记录不多,但可以确认的是,他参加了红军的整个长征历程。在长征途中,廖大珠同样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并在队伍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然而,1935年,在红军抵达陕北的战斗中,廖大珠不幸牺牲。
同样,另一名勇士王海云的生平信息也不多。根据部分知情战士的回忆,王海云也是在1935年陕北的战斗中牺牲的。虽然他的籍贯和具体事迹并没有更多详细的记录,但可以推测,他和其他战友一样,面对的是严酷的环境和敌军的强大火力。
赵长发同志则更为神秘,除了一个姓名之外,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找不到更多信息。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像赵长发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广泛记录下来,但他们曾与其他战士一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至于赵长发的最后逝世时间,也没有任何确切的记录,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中的一个谜团。
而杨田铭的相关资料相对稍多一些。他也是一位中共党员,曾在上海地区活动。1963年,杨田铭在上海去世。
红军勇士的征程与命运
云贵川是一个来自苗族的小伙子,个子不高,但在红军中凭着勇敢和机智被大家所熟知。王永模在多次走访老战士的过程中,听到了关于他的零星回忆。夺取泸定桥后,云贵川继续随部队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他不止一次参加关键战斗,其中一次重要的战役是在腊子口。腊子口战斗中,红军面对的是地势险要的敌军防线。云贵川和其他勇士一起,奋力向敌阵发起进攻,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云贵川表现得尤为英勇,最终立下了一等功。然而,这次战斗之后,关于云贵川的记录却逐渐模糊,直到后来,再也没有他的详细消息。
在同一场泸定桥战斗中,还有一位表现出色的勇士刘金山。他在整个革命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是红军中的一位老战士。与云贵川不同,刘金山的战斗经历在后来得到了更多记录。夺取泸定桥的胜利之后,他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而刘金山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得极为勇敢。在百团大战和随后反“五一大扫荡”的战斗中,刘金山多次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扬。
刘金山一生中的一次重伤是在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敌人发起猛攻,刘金山在激烈的近战中被敌军刺刀划破了肚皮,鲜血瞬间涌出,甚至连肠子都流了出来。眼看生命垂危,正好白求恩的医疗队经过此地。当时,日军的轰炸机不断在空中盘旋,但白求恩依然顶住危险,第一时间为刘金山进行了手术。经过艰难的抢救,白求恩成功地挽救了刘金山的生命。
伤愈后,刘金山并没有选择休养,而是重新回到了战斗的最前线。他在黄土岭战斗中再次表现出色,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成功击毙了日军高级将领阿部规秀。
随着战争的结束,刘金山的军事生涯并没有就此终结。1955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刘金山被授予了大校军衔。此后,他还担任过八路军东北辽南分区的团长和司令员等重要职务,继续为国家的安全和建设做出贡献。1999年9月,刘金山在苏州去世,享年91岁。
参考资料:[1]本刊编辑部.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J].中国西部,2015(2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