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时,赵构麾下拥军百万,为何却不和金军正面交战?

底层史观吖 2025-02-20 17:27:40

靖康二年,金朝南下大举进攻北宋首都东京,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沦为俘虏,北宋王朝自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公元1125年时金军南下攻宋,一路进逼北宋国都东京,宋徽宗听闻消息后慌忙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本来也想逃跑,但是被李纲阻止,只好死守东京城。在李纲、宗泽等人的努力下,东京城总算保了下来,此时金军元帅完颜宗望见攻击不顺利,便选择撤军,而撤军条件除了割地赔款外,还要求北宋选一名亲王和宰相到金营中充当人质。

为决定人质人选,宋钦宗立马召集了身边诸位王公,并点名让康王赵构出使金营,赵构只好答应,并且为北宋换来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好景不长,金军和北宋两边因为交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发生矛盾,引起金太宗不满,再次举兵攻打北宋,北宋只好再次卑膝求和,但遭到金军拒绝。

1126年,金军东西两路进逼东京城下,局势危急,宋钦宗只好起用李纲、宗泽等人抵御,但仅过一个月,东京就被攻破,徽、钦二帝沦为了俘虏。此时尚且能挽回局势的就只剩下了康王赵构。

靖康之变发生时,赵构此时正身处相州,并且四处募兵,东京城破后赵构在相州设元帅府,招兵买马,激起众多响应,人数很快来到了一万余人。其中宗泽带领两千兵马率先到达,宗泽劝说赵构将军队直接开往黄河要津澶渊,截断金军退路,可以解决东京危急,但遭到赵构拒绝,并且将队伍退至山东境内。

待赵构一行一路退至济州时,各方宋军和义军也纷纷前来投奔,其中东道副总管朱胜非、宣抚司统制官韩世忠皆在赵构麾下,此时各方人马号称百万,与金军有了正面对峙的资本。但手握如此实力的赵构,却没有与金军正面交战,反而选择了一条最不该的逃跑之路,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赵构并非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相反史料中记载赵构日诵千文,且能拉开一石五斗的弓,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子。在出使金营期间,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让金人一度怀疑他不是寻常皇家子弟而是出身将门,所以要求北宋将赵构遣返用肃王代替。这些都在侧面证明了赵构并非出于害怕金人而不敢与其交战,之所以赵构拥军百万而不敢与金人交战,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政治野心。

《靖炎两朝见闻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康王至相州……康王一日谓幕属曰:“吾夜来梦皇帝脱所着御袍赐吾,吾解衣而服所赐袍,此何祥也?”意思就是说赵构身在相州之时,曾和身边的人说自己晚上做梦钦宗把身上的黄袍子脱下来给自己,这是不是一个祥瑞的预兆?这件事恰巧说明了赵构是有取代宋钦宗的野心的。

但当时的时局对于赵构的野心而言是不利的,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唯一有机会挽回局势的只有他赵构,赵构也最为名正言顺,但赵构并不乐于与金人对抗,假如击败金人,天下人势必还是会迎回二圣,并以二帝为天下正统,他赵构最多还是一个皇子。相反赵构不与金人为敌,对他的好处是最大的,而事实上赵构也是这么做的。

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之后,表面依然重用李纲、宗泽等主战派人士,但私下却以南巡为借口不断将国都南迁,以至于彻底丧失了对金作战的主动性。

还有一点就是北宋皇室身上普遍的一种悲观主义,秉持着能不打就不打,能妥协就妥协的态度,造成了北宋悲剧式的收场,这一点在赵构身上同样存在。可惜的是北宋皇室看不清一件事,真理永远只在强权之下,自身实力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一味的委曲求全,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