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头春”,探寻农历里的智慧密码

安哥百事 2025-02-23 17:06:40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2025年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全国各地尽情展现各种非遗年俗,大显身手,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一年有两个立春:一个是2025年头的正月初六(阳历2月3日),是乙巳蛇年的立春,一个是2025年尾的十二月十七(阳历2月4日),这是2026年丙午马年的立春,这样造成2026丙午马年却没有立春。这一现象在民间被称为“两头春”,乍一看,新奇又神秘,可它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科学与奇妙,是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结晶。

农历,又称夏历、汉历,是中国汉族的传统历法,也是一种阴阳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这一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

从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的记载来看,农历的历史源远流长,虽难以考究它最早产生的时间,但它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12年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公历,可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至今仍以农历计算,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也遵循着农历的传统节日。

要理解“两头春”现象,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它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为零点,太阳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共360度。在公历中,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左右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立春绝大多数年份在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所以在公历的平年365天或闰年366天里,每年都只会出现一次立春节气,24个节气也都只出现一次。

可农历就不一样了。农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年全年353 - 355天,闰年全年383 - 385天。

为了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便设置了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农历闰年的天数多于公历一年的天数,这就可能导致一年中出现25个节气,年初一个立春节气,年尾一个立春节气,“两头春”的现象便由此而来。

即将过去的乙巳蛇年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起于2025年1月29日,止于2026年2月16日,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即乙巳年的正月初六立春(2025年2月3日)和同年腊月十七立春(2026年2月4日)。与之相对的,还有“两头无春”和“单春”的情况,即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或只有一个立春节气。其实,“两头春”并不罕见,平均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

统计显示,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两头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它不过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福祸并无关联。

中国农历的发展,是一部不断探索、完善的历史。传说自轩辕黄帝时期就有了相关历法的雏形,《晋书·历志》中记载的“调历”便已属于阴阳合历。从殷商时期开始,历法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夏朝没有出土实物,但典籍正史的记载可信且值得参考。从上古六历到至今,中国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不断提升计算的精准度。

汉朝以前的历法以365.25日为一岁实(回归年),计算月亮圆缺为一个历月,用闰月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已经有了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还观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出现了多轨制历法。

而汉朝初期,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元封七年历成,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称其为《太初历》。这部历法确立使用夏正建寅,确立使用无中气置闰之法则,自此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版本,均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算法修订,规则改动甚少,只有从平气平朔到定气定朔的改动,以更符合天体运行,提升精确度。

农历的规则计算十分精妙。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黄经用于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共分成360度,太阳移到不同的黄经度数对应着不同的节气。朔日是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定朔则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古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之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此时东风送暖,大地解冻,蛰居的虫类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雨水节气降雨开始,量级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增加,气温回升,暖湿气流活跃。惊蛰反映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既平分了一天的时间,也平分了春季。

清明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谷雨意味着雨水生五谷,降水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追逐鸣叫,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鸟落在桑树上,养蚕即将开始……每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和物候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很重要。

农历,这部古老而神奇的历法,是古人智慧的伟大结晶。它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巧妙地协调了年和月的关系,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两头春”这一有趣的现象,只是农历奥秘的冰山一角,它背后隐藏着的,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在现代社会,虽然公历广泛使用,但农历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提醒着我们不忘先辈的智慧,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安哥写于2025年2月7日

0 阅读:3

安哥百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