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等事情发生了,结果都知道了,然后摆出一副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架势。在北宋收复燕云之战失利后,当代倒是没什么人说三道四,可到了现代,很多键盘侠们开始发表高论,引经据典,说得好像早知道北宋必败一样。这都是后知后觉的空口白话,俗话说得好,知道尿炕就不睡觉了。这些后世的大明白,根本没有去考虑当时的战争形势,拿着现成的结果装明白,如果把它们放在战役发生之前,一个个都会成哑巴。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谁也不敢说北宋会在这场战役上失利,当时北宋朝廷不是一个明白人没有,发动这场战争有人持反对意见,但不是担心打不过,而是法理上说不过去,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这场战争的结果。因为这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从理论上推导,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但历史有太多的偶然性,这次就是多个偶然因素攒在了一起,最终产生了这个这个完全出乎预料的结局。

宋军多取燕山府路线图
说话要有根据,我们不妨先把心态摆平和,把自己带入到战前的情景中,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就是北宋的决策者,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分析一下,这场战役会不会出现意外。
打败宋朝军队的是刚刚自立为北辽皇帝的耶律淳,我们先看看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遇。
辽国分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辽国皇帝有四时捺钵的习俗,平时以中京大定府为都城,到了春水秋山,四时捺钵的时候,辽国皇帝会按照季节不同,在其他几个京城之间转换驻地。
五京中,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在燕云十六州范围,以前属于中原统治区,后来被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后来金国崛起,迅速占领了辽国的上京临潢府和东京辽阳府。北宋见有机可乘,在童贯的极力怂恿下,开始和金国联合,打算瓜分辽国土地。等灭了辽国,北宋收回此前石敬瑭割让的土地,就是辽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而其他三京归辽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海上之盟》。
战争打到最后,辽国不但拿下了上京和东京,紧接着又拿下中京和西京。这样辽国五京仅剩下南京析津府,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辽国的皇帝已经成为流亡皇帝。带着残兵败将躲到了夹山里,辽国基本上等于灭亡了。要不是和北宋有约在先,估计金国连南京析津府也一并拿下了。
镇守南京析津府的正是耶律淳,论辈分,他是辽天祚帝的堂叔,也是正经的皇族出身,因为战乱消息不通,很多人都不知道天祚帝耶律延禧的下落,甚至传言已经死于乱兵。燕山府已经成为了辽国残存的最后一片可控制的土地。于是众人推举耶律淳为帝,建立了只辖燕山府一地的小政权北辽。

西辽小朝廷
这就是当时的局势,五京中金国占了四京,已经兵陈居庸关,随时威胁着南京耶律淳的安全,而北宋与南京之间根本无险可守,南宋兵陈雄州,随时都可能北上,耶律淳的北辽政权在两股强大力量夹攻下,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耶律淳也没有恢复大辽的雄心壮志,不是不想,是根本不可能,他只希望能够保住辽国最后一块土地,然后向金国或者北宋称臣,愿为藩属国,做个儿皇帝。于是耶律淳五次向金乞降,愿意永为藩属,称臣纳贡,只要保留他北辽的国号就行。金国全部回绝,因为早已经和北宋约好,南京析津府由北宋攻取,土地归北宋。
耶律淳见向金国称臣纳贡人家不收,只好转向大宋称臣,希望成为大宋的藩属国,并主动提出,不再向北宋要一分钱的岁贡。但是北宋要的是收燕云为郡县,而不是藩属国北辽。于是谈判破裂,北宋军队开始对耶律淳施压。
耶律淳的北辽所面临的境遇是无论如何都是再劫难逃,自愿降级成为藩属国的目的都难以达到。在金和北宋的夹击下,灭亡几乎是肯定的了,不同的就是死在谁的手里。
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想,耶律淳只能是放弃保留北辽成为藩属国的梦想,彻底投降一条路可走。而投金国,金国因为和宋朝提前有约定,不会轻易答应,耶律淳只有投降宋朝一条路可选。
如果不站在后来者已经知道结果的位置上去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宋朝面临北辽耶律淳这样一个两边讨好乞降的可怜虫,而且是在盟友金国在后方坐镇压制的情况下,还会认为收拾耶律淳会失败吗?
北宋军队弱,但没有弱到键盘侠说得那么不堪,回头翻开历史看看,北宋军队是怎么在西北狂虐西夏铁鹞子,收复四州,逼得西夏皇帝称臣的?再看看大宋军队是怎么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让方腊数十万军队土崩瓦解的?
可事实上北宋真的就失败了,这是事实,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是必然,北宋还没有弱到面对耶律淳的区区三万人马必败的程度,并不是双方力量的真实体现,而是几次连续低级失误和意外的偶然事件导致的结果。道理和拳击台上强者意外被弱者KO差不多,虽然几率很小,担不是不可能出现。大宋虽算不上强者,但是相对于耶律淳的北辽,应该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北宋禁军
下边就分析一下,宋朝军队都犯了那些低级错误,又遇到哪些意外,最后导致人家尺蚓降龙,蚍蜉撼倒大树。
第一个原因,定位错误;道理前面说过了,耶律淳已经被逼到墙角,根本没得选,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所以北宋没有拿耶律淳当强劲的敌人,派大兵压境,也是为了对北辽施压,根本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童贯的队伍里携带的不是军需物资,而是庆功用的仪仗和好酒,以及赏赐物品。队伍浩浩荡荡地是去摘果子,而不是拼命,这样的队伍能打仗吗?
第二个原因,心态不同;辽国被金所灭,肯定是恨金国人的,但是对大宋朝廷的恨远超对金人。金国是敌人,毕竟辽国把他们欺负得受不了才反抗,打不过是自己没本事,可以认栽。但是宋朝就不同了,宋朝和辽国自《澶渊之盟》以后,基本上相处还算融洽,两国互通来使,边境设立榷场,已经一百多年和平相处了。算是不错的盟友,但是当辽国遇到危机时,这个盟友没有给过一分支持也就罢了,竟然破坏盟约,落井下石,还在背后捅刀子,辽国人怎么看宋朝人可想而知。

澶渊之盟
另外辽国这时候已经穷途末路,被逼到了死角,常言道哀兵必胜,辽国已经到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个个打起仗来都会拼命。反观宋朝,以为就是来轻轻松松摘果子,朝中有点门路的都想从这个重大胜利中捞点政治资本,童贯、蔡攸、王安中都跟着过来镀金。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抱着为国出征,马革裹尸的想法,都是满脑子的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根本没人愿意真的拼命。这样两种心态的队伍碰到一起,结果可以预料得到。
第三个原因;战略错误;即便是大宋已经犯了两个错误,但给北辽造成的压力仍然不小,特别是第二次征辽,已经有了打仗的心理准备,所调集的的也是有战斗经验的西北军。首先郭药师就顶不住了,投降了宋朝,宋朝没用怎么打就得到了涿州和易州的一部分。然后了解内情的郭药师献计,偷袭燕山府。
不得不说,这次偷袭还是很成功的,宋军顺利破城,辽国都城外城已破,剩下内城应该支持不了太久,但是在大好形势之下,又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宋朝军队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内城,而是在外城开始屠杀驱逐契丹人和奚族人,这些住在外城的契丹人和奚族人,大部分都是平民和商人,城破后只想保命本来不会和宋朝军队为敌,但是宋朝军队的烧杀抢掠,激起了强烈反抗,造成外城一片混乱,这时得到消息的箫干也杀回城里救援,内城的辽军也乘机杀出,宋朝军队腹背受敌,损失惨重,高士宣战死,只有郭药师和杨可世带着少数亲兵顺着绳子下城逃走了,剩下的全军覆没。

郭药师逃出燕京城
本来郭药师偷袭燕京的同时,也派了刘光世负责接应,但是刘光世和高士宣、杨可世不和,故意拖延,放箫干回去支援,是导致这次偷袭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即便是郭药师偷袭燕京失败,刘光世父亲刘延庆的部队并没有多大的损失,兵力比辽军强很多,但是胆小如鼠的刘延庆、刘光世父子,敌人一吓唬,没开战就自己烧掉大营往回跑,造成第二次伐辽失败。
以上是各种失误,属于人为因素,宋军失败还有非人为因素,那就是运气太差。他们遇到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牛人耶律大石。不过在当时,耶律大石的名字没几个人知道。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文武双全,是后来西辽帝国的开创者,他几百人起家,在中亚缔造了一个强大帝国。在卡特万之战中打败十万穆斯林联军,使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从此退出河中地区,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使西辽一举成为中亚地区的强国。因为耶律大石的丰功伟绩。景教徒甚至认为他就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史学界也认为耶律大石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中亚霸主西辽
耶律大石就是耶律淳称帝的主要拥戴者,本应该直接投降的耶律淳,因为他的怂恿对北宋誓死抵抗。北宋遇到他,真是倒霉透顶,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遇到个神一样的对手已经是运气糟糕到家了,谁知祸不单行,宋朝又遇到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李处温。本来拥立耶律淳为帝,李处温也是主导者之一,而且地位很高,是北辽丞相,在耶律淳临死的时候,密授李处温为番汉马步军都元帅,并将后事托付给他。本来它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可以左右北辽朝廷的局势,但是他胆子太小,想挟持太后萧普贤女归宋,但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决定,对箫干等人也硬气不起来,躲躲闪闪。结果被箫干和耶律大石夺权,兵败垂成,他也被箫干所杀。

耶律大石像
耶律大石和箫干都很厉害,对付起北宋来还有一点底气,但是面对金兵还是有一定差距,北宋两次伐辽失败,只好请金兵帮忙,金兵突入居庸关,耶律大石带着太后逃走,投奔耶律延禧,耶律延禧杀太后萧普贤女,耶律大石则在龙门壁被完颜娄室生擒,后逃出远走漠北,建立强大西辽政权。箫干则回到了自己的奚族部落,自立为帝,后被郭药师歼灭。
后世谈到这次征辽失败,分析起来一边倒地认为是宋朝军队战斗力太渣,不可否认,宋朝军队有不少短板,比如军队制度、缺少战马等。但是弱只是相对的,比金国是差了很多,但是还没有到连辽国残兵败将都对付不了的程度,否则北宋在西夏、西北杂番、辽国、吐蕃诸部的连番骚扰下,仍能够保持国土不失。特别是在宋徽宗朝,不但彻底平定西北杂番,还把西夏打得节节败退,收复四州,更是迅速平定方腊宋江起义。如果把征辽失败完全归结于宋朝的军队实力太差并不客观,这是对当时的局势了解不清,不知道还能找到其他原因,所以一股脑的把原因完全就归在军事力量弱一方面。这场战役的失败大多是出在决策上,另外就是运气太差,一次次的和成功失之交臂,当然战力也是原因之一,如果宋朝军队像金兵一样强,即便是出现一点差错,也不至于失败。
我想表达的就是,历史没那么简单明了,古人不都是傻子,你一眼能看出的东西,他们更能看得出来,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要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找都真正的原因,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