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考公考编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首选,但是现在考公考编也是越来越难,其中公务员考试的平均录取率只有1%左右,且部分岗位的竞考比高达几千比一;事业单位考试虽然相对容易一些,但也容易不到哪里去。

实际上,除了考公考编之外,还有一些可以提前“上岸”体制内的方式,那就是高考的特殊类型招生。
这些招生类别一般在高考提前批次招生,学生在读期间享受免除学费、住宿费、实习费等优惠政策,毕业即就业,还有编制保障,竞争难度比毕业后考公考编小多了,即便不被录取,也不影响其他批次的录取。
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优师计划就属于这样的特殊类型招生,不过现在几乎众所周知了。但近年来一些省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设置一些特殊类型招生,面向面向本省户籍考生招生,以解决特定领域基层人才队伍老化、紧缺等问题,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就属于这样的类型。

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是专门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培养的一种定向招生类别。它跟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一样,考生被录取后需签署三方协议,在校学习期间单独编班,免学费、住宿费,同时每个月还会发放生活补助;入学后,不得转学和转专业,同时不得参与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须按照协议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工作满一定年限,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不按协议履行约定者,需要缴纳违约金,记入人事档案。

目前,全国只有山东、山西、陕西三个省份设置有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均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大省、强省。其中:
山西省于2022年启动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由山西大学负责培养,招生专业为考古学(文物全科),有考古学方向(侧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物建筑方向(侧重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两个专业方向,2024年计划招生106人;毕业后定向到省内76个县(市、区)的基层文保单位工作,纳入事业编制。
山东省2024年开始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是5年内培养不超过300名,由山东大学负责培养,招生专业为考古学(侧重历史、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综合能力);每年招生不超过60人,重点向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
陕西省自2024年起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未来五年计划累计培养300人,侧重培养具备文物调查、保护、修复及博物馆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课程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由西安文理学院负责培养,招生专业为考古和博物馆学(文物全科),覆盖全省10个市、32个县(市、区);毕业生将定向分配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涉及宝鸡凤翔区、咸阳三原县、汉中宁强县等文物资源密集区域。

相比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要“小众”得多,知道的考生和家长相对比较少,所以录取分数不会很高。
陕西省为例,定向西安市雁塔区的,由于有地域优势,录取分数相对高一些,录取分数为574分、1524位次;其次是定向蓝田县就业的,录取分数为558分、2536位次; 定向佛坪县、紫阳县就业的,录取分数均为494分,其他区县大多数都在500分左右。总的来说,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当然,文物全科人才的定向就业基本上都在“小县城”,条件可能会差一些,建议耐得住寂寞的考生报考。

你想报考文物全科人才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