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的104%的关税已经开始实施,目前国外商场的“中国制造”已经进入库存阶段,一部分开始上涨价格。在关税战开打之前,中美已经有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经验了;当时特朗普启动所谓的“301关税调查”,对中国很多商品加征了额外关税。但拜登上台之后美国媒体揭秘,所增加的大部分商品关税,还是由美国人来买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拜登政府时期流行了两年多的高通胀的情况,都是因为特朗普上个任期所修筑的关税壁垒造成的。

然而这次“关税战”开始之前,就有媒体曝光美国超市准备要求中国承担部分关税成本。虽然关税冲突是特朗普挑起来的,但这些不讲道理的企业明确摆出条件:如果中国拒绝承担关税价格,那么生意就不能做了;如果中国企业愿意承担“一部分”关税的话,美企也可以减少利润继续进行合作。提出这样要求的企业不是少数,毕竟特朗普这次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规模太大,企业不太可能顶着成本继续出口;有企业就认为中国可以“有条件出口”,提出这些要求。

近日美国媒体报道,在关税生效开始之后,中国企业纷纷在网络上退出了美国市场,剩下的一部分企业直接将关税加在标价上,拒绝承担任何关税成本。尽管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市场和销量都很庞大,但看起来没有什么企业愿意贪图美国所谓的“利润”而留下。此外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五名中国卖家中,三人表示将提高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另两人则计划完全退出美国市场。愿意和美国供货商“谈判分担关税”的,找不到任何案例。

所以报道认为,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就是美国人需要承担关税代价,或者“减少供货量”,特朗普的税款加给了他们自己。尤其是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压力剧增。美国许多制造业企业,从汽车制造到机械加工,不少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以汽车产业为例,加征关税后,从国外进口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成本大幅上涨,一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可能增加数千美元。为了消化这些成本,美国企业只能转嫁给消费者,任何认为中国会“负担关税”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知情人士表示在特朗普加征关税之前,大批货物从中国港口出发来到美国,所以当前美国进口的“中国制造”还有不少库存,这些库存预计能撑到今年7月份。如果到时候中美还没有达成协议,未来很快就能看到关税举措对美国消费者的冲击远大于对中国制造商。原本几十美元的一双鞋,可能因为关税成本,价格上涨了10 - 20美元 ,普通家庭采购衣物的开支明显增加,数码产品和家电也会上涨一个阶梯。总而言之,中国已经给出了“奉陪到底”的答案,接下来就看美方自己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