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新能源汽车已经来到了“大航海”时代,互联网企业要造车,不稀奇,手机厂要造车,那更是正常不过了。
但是,作为第一个要造车的手机企业,苹果,在前两天突然被外媒曝出,苹果在内部取消已经坚持了10年的造车计划,转而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

这可是苹果历史上研发时间最长、投入最大的项目之一,当很多人都在想苹果会如何改变汽车的时候,苹果拍拍屁股起来,说爷不干了。
这个消息惊到了国内造车的一众大佬,当然,对他们来说,这确实也是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一个强大的潜在对手自己退出了。

但是,苹果为什么要放弃掉已经花了10年,百亿美元成本的汽车项目呢?
02
我想,有三个原因让苹果愿意舍弃巨大的沉没成本,做出了这样的战略放弃。
第一个是苹果沉重的思想包袱。
没有人会觉得苹果不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但伟大背后,通常也会产生沉重的包袱。
这个包袱不光来自于市场的期盼,投资人的期盼,还有苹果本身的要求。
从2014年启动“泰坦计划”后,苹果挥舞着钞票从谷歌、奔驰、特斯拉各种科技企业大量挖人,组建了一支拥有“硅谷+汽车”的人才团队。

苹果对汽车的期望如此之高,但来自新老势力,不同企业之间的尖端人才却没能让苹果的造车之路变得顺畅。
人才的稀缺,就像他们的个性一样难以捉摸。
就像华为一样,既有余承东这样的造车派,也有反对直接造车,而应该聚焦后端的“供应链派”。
在很长一段时间,苹果内部关于造车也有着两条线路之争,一条是直接做到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连方向盘都不准备给司机留着,另一条就是辅助驾驶。
苹果在这两条路之中长期摇摆不定,来自内部的赛马问题,极大的拖缓了苹果造车的时间,连续换了4任领导,苹果不要说无人驾驶汽车,就连今天很多企业都能做到的(无限接近)L3辅助驾驶的第一辆车还遥遥无期。
但另一边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养蛊一般养出来的强大对手比如比亚迪、华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
此消彼长间,苹果已经失去了入局的关键黄金时间点,

即使苹果今天强行拿出一个产品,勉强造一辆车出来,只要这辆车和比亚迪,包括华为相比没有代差级的优势,苹果在中国市场就不可能有机会,只能在美国、欧洲去跟特斯拉拼刺刀。
这对于地位超然的苹果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特别是名誉上的伤害,这就是面子问题。
03
第二、供应链问题。
以iPhone做对比,iPhone的巨大成功有两个显著的原因,苹果强大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以及苹果对于供应链的绝对主导权。
苹果把iPhone的硬件,细分成了无数个小零件,在对应的行业里寻找,并且扶持苹果的专属供应商。
专属到什么地步呢?
苹果链上的企业,需要在苹果指导下打造特殊的产线,引进特殊的设备,离开了苹果,这些设备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苹果对果链上的供应商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在汽车产业上,这套成熟的方法行不通。
比如说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有一段时间,宁德时代被称为“宁王”,不只是因为宁德时代股价高,还是因为他把这个生态调转过来了。
什么意思呢?
在锂矿和电池紧缺的时候,汽车厂商想优先拿到新电池,你得先出钱帮宁德时代拓展产线,才有资格买新电池。
你要是不愿意?
哪来的叫花子来我们宁王门口要饭来了?你搁后面排队去吧。
好了,假如不买宁王的电池,我找第二名总可以吧。
嘿嘿,第二名是谁呢?比亚迪。
你要是车企,你问比亚迪能不能把最好的电池卖给我,比亚迪会说电池一个没有,降价的车我多的是。

段子归段子,讲这个的原因就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中国,最好的供应商在中国,最激烈的市场也在中国。
苹果要造车当然要到中国来,供应链谁说了算还不一定。
这对于苹果来说,那就比较难受了。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伟大不是被计划出来的,而是一步步探索出来的。
苹果的笔记本电脑是如此,iPhone也是如此。
如果苹果当初从一辆普通的车开始一步步迭代,就跟比亚迪一样,也许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但有时候慢了一步,就是步步慢,一旦错过行业高增长的时机点,想要再追上来,就晚了。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所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最好的状态是先干起来,先做出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带着目的去提升自己,“先开始,再学习”,最终才会走得更远。
04
第三个原因,也是我认为苹果之所以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看到了AI的巨大机会。
不管造车这个事客观上有多难,对于苹果这个地球上最顶级的企业来说,总是可以想办法再做调整,但直接放弃智能证明了一件事。
苹果看到了一个比汽车更大、更重要的市场。
在报道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么一句话,汽车部门的研发人员被调整到人工智能部门。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在宣布放弃造车之后,股价不降反升的理由。

为什么苹果要去All in人工智能?
其实从汽车市场的变化就能看到一丝端倪,围绕着“电动化”的上半场基本结束了,但围绕着“智能化”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搭载AI大模型的汽车将会成为市场的下一个竞争热点。
而汽车只是未来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应用而已,只是一个终端产品,人工智能才是提供一切的底层技术支撑,是一个潜力无穷的蓝海市场。
苹果目前的核心产业,不管是手机、电脑这些终端设备,还是vision pro、手表这些穿戴设备,都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
苹果手上还握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包括全世界苹果用户在IOS生态里沉淀的交易数据、搜索数据。
这些毫无疑问是苹果独有的数据,其他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具备苹果这种体量的私密数据。
加上苹果在软件设计、开发、算法方面的优势,苹果凑齐了AI时代的三要素:数据、算力、算法,他还有更重要的终端应用和生态平台。

假如苹果把全部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集中到人工智能上来,那就很有机会把这个事做成,甚至可以在未来赋能自己主要产业的同时,还能赋能其他千行百业,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苹果放弃汽车,选择人工智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个企业最好的战略,或许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我不做什么。
05
当然,通过我们最近讲的苹果、英伟达、OpenAI这些企业,我们能逐渐发现一点中美企业的区别。
中国,我们更喜欢在应用上做研究,美国喜欢在基础理论、技术产业上做研究。
从研究的价值来说,美国研究的技术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会更广,更具备创新的潜质,也有更大的价值空间。
但从商业的效益上来说,中国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场景上会有更好的技术性优势和服务优势,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想,不管是哪一种竞争,我们都需要“取长补短”。
对我们来说,加强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AI这些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这是未来我们这些尖子企业包括整个国家都需要去提升的部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