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重比不重要!F-22发动机推重比从10变成7:洗地话术又变了?

星辰大海评军事 2025-02-20 12:02:38

F-22的发动机F119的推重比从10变成7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几乎就要被美俄谈判新闻淹没之际,《观察者》网风闻专栏刊发了一篇民航工作者,民航业评论员张仲麟的文章称,目前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发动机狂欢是一场无知秀。F119发动机并没有那么不堪,五代机以及六代机上发动机的推重比已经不那么重要!

不得不说张仲麟在这个时候发文真需要勇气,不排除他的专业度,但问题是美军的装备一件件都都跌下神坛,美军先进武器的神话正在破灭,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也承认美国在发动机以及材料等前沿科技上的领先程度,但是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对军事爱好者的狂欢泼冷水!

推重比不重要!F-22发动机推重比从10变成7:洗地话术又变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直以来F-22的F119发动机在WIKI数据的推重比中都在10~11左右,然而从2月11日开始,WIKI词条“普拉特·惠特尼 F119”(F-22的发动机)的推重比就经历了一轮疯狂修改的过程,从9.8到9,再到7.95最后稳定在7.0左右!

微博军事大佬萌虎鲸以此为“英文维基的F119推重比现在改成7了,还是很实事求是的”标题发了条微博,结果引发了大量网友疯狂转发,萌虎鲸一看情况可能会朝着错误理解方向失控,因此在2月11日发了篇长文,详细解释了F119的发动机推重比为什么会变成7,应该说写的不错,把F119发动机推重比变化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

种花家也凑热闹写了篇关于F119发动机的文章,毕竟都是经历过F-22绝杀歼-8时代过来的,对这个变化真是记忆深刻,现在才知道当年的F-22发动机竟然是一个假数据,尽管结果没啥变化,但是当年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用一句话平息的。

2月13日,民航工作者,民航业评论员张仲麟在观察者网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也来说说所谓的F119发动机“造假”》的文章说明了两个逻辑,一个是信息来源错误,因为很多自媒体表示数据来自马斯克查账,但事实上来自兰德智库公布的2020年的材料,这个之前种花家在描述来源时也用错误了,没有去溯源,确实有失察之责!

另一个是对发动机先进标准的误解,张仲麟先生是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以比较专业的角度对发动机的性能以及推重比作了如下三点描述:

纸面数据、工程样机和服役后的实际数据是三回事。工程样机达到了设计上的推力指标,一般都是在理想条件下实现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多个指标间权衡取舍,可能会牺牲重量换来更好的燃油效率和可靠性;相比推重比,燃油效率更重要;高燃油效率意味着可以携带更少的燃油,从而提升整体性能。六代机更强调效率,而非单纯比拼推重比。五代机的研发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只盯着推重比这种单一数据。最终的设计是工程取舍的结果,不能简单比较参数。

这个说法其实没啥问题,非常客观,描述用词也是非常准确。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推重比数据从10变成7的始作俑者是谁?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普惠)?还是中国网友?其实两者都不是,因为发动机重量这个数据一直都是保密的,或者说普惠公司并没有纠正网上对发动机干重数据的错误理解,当然这个错误数据也不是中国网友提供的,而应该是普惠公司早期在测试时公开的数据,根据发动机的推力,马上就能计算出发动机的推重比,确实落在10左右的区间。

F119的推重比到底是多少?

目前公开的数据是F119-PW-100的干重是5000磅,也就是2290千克(含二元矢量喷管),WIKI数据最大推力为156-173千牛,即使按最大173千牛计算,推重比也只有7.78!是不是有点超出预料?有网友表示,这可能是加了矢量喷管的问题,事实上没有矢量喷管的F135重量更大,干重达到了6422磅(2913千克)(不带风扇,不含90°弯折喷管)。

这里必须要说明下,所谓的发动机推重比一般有两个定义,一个是中间推力推重比,也就是发动机不开加力模式;另一个是打开加力的模式,两个推重比都很重要,但一般说发动机的推重比指的就是加力模式的推重比。那么F119推重比10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发动机的重量数据可能用了YF119的公开数据3900磅(1769kg),在这个重量下,推重比能达到9.8左右。

现在兰德公司公开了F119-PW-100的干重数据,结果推重一下子就比掉到了7!普惠任其错误数据越传越广而从未纠正这是其一,其二则是不知道多少公知拿着这个数据吹捧美国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不厌其烦的吹嘘其先进程度,时不时就敲打大家一番,结果现在真实数据公开原来推重比不过如此,那么问题来了,难道中国网友嘲笑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种花家倒是觉得美国跌倒在了自己挖的坑里,中国军迷嘲笑一下完全没有问题,张仲麟急于在《观察者》网上发表文章说明反倒给人一种为美国洗地的感觉,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张仲麟是基于专业角度的斧正,或者是笔者理解错误,各位网友可以留言作个探讨。

F119的发动机推重比只有7,为什么F-22的性能还那么“变态”?

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理解发动机最大推力的重要性和整机推重比的概念,因为推重比不是发动机的唯一指标,如下两款发动机:

EJ200:自重988.83千克,最大推力90kN,推重比9.17F119:自重2290,最大推力173kN,推重比7.0

一架五代隐形战斗机,比如最大起飞重量为38吨的F-22,最大起飞重量下,2台F119可以保证整机推重比大概在0.9以上,作战推重比在1.1以上,这点是没问题的,尽管发动机的推重比只有7.0,但通过战斗机结构优化设计,整体推重比可以控制在机动性能非常优秀的1.0以上。

如果是EJ200的话需要四台,因为2台的推重比只有0.6不到,这个能让飞机飞起来,但性能非常差!四台发动机也不是不可以,但也确实点不太现实,这后勤部门要疯掉了。所以大推力发动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发动机推重比增加后整体重量会大幅上升呢?

(以下为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讨论,因为增加涵道比后获得大推力的发动机没法用在战斗机上,不是飞不快就是装不进去)

答案是会带来一连串的代价!从涡扇发动机的原理来看还是很容易想明白,估计大家都有一些理解了,主要原理结构如下图:

要提高推重比,也就是要提高推力,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涡前温度,这样一来就能增加燃烧室压力,继而增加排气速度达到增推的目的。但是燃烧室的压力增加后会会有一个连带的问题出现:

燃烧室末端(涡前)温度会增加;高温涡轮和低温涡轮的耐热性会增加;高温涡轮和低温涡轮的转速会增加;压气级要求以更高的转速或者更多的级数;发动机转速增加后要求以外壳有更高的强度以保证有更好的包覆能力;发动机燃烧室温度增加后外壳附近的燃油管路要更更好的耐热设计;外涵道可能要专门设计结构用于散热;排气温度增加,尾喷管可能也要增加耐热设计;

在没有革命性的高强度高耐热性材料出现之前,一般挖掘材料潜力或者用结构设计比如空心叶片以及设计散热通道等方式实现,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增加结构重量,也就是说在提高推力的同时会大幅度增加重量,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所以说大推力发动机必须要有个取舍,因为大推力和高推重比可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同时如果在增加重量的条件下能改善其他性能,比如发动机的油耗特性与推力调整响应速度,以及极端机动下抗喘震能力,更方便维修,不易故障等关系更重要。简单地说就是最大推力以及综合性能更为重要。

F119发动机是否先进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是对中国来说,那已经是美国30多年前的突破了!美国在F119之后有出过更先进的发动机吗?在F-22之后又出过更先进的战斗机吗?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之后有出过更先进的水面作战舰艇吗?

美军先进武器的神话正在破灭,三十多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

F119的发动机推重比确实下降了,但F-22的整体性能倒是没有诓人!不过这个过程也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美国所谓的先进科技可能并不是宣传的那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可能有很多数据都是骗人的!事实上也确实是怎样,因为美国已经几十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了!

和平红利:美国吃了30多年,现在到头了

美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在海湾战争之前,美国的军事规划还是非常清晰的,比如1988年提出的武库舰概念,旨在对敌方水面舰艇和陆地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这个是啥感觉?是不是有点现在中国055大驱的概念了?

然而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让美国彻底迷失了自我,这场战争展示了美军海空力量的巅峰,也让美国高层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未来战争不再需要大规模的制海权,而是依靠沿海上百海里内的打击能力就足够了。这一作战思想的改变,完全来自于海湾战争,当时伊拉克就是一个大陆军。

海湾战争后不久苏联也已经解体,全球最大的潜在威胁中国看起来病恹恹的,当时的中国也是大陆军思想,海军与空军聊胜于无。似乎这一切都可以用海湾战争模式来解决!这一思维定式直接主导了美军的发展方向,催生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LCS濒海战斗舰,以及作战半径受限的F-22和F-35战斗机等看似非常先进的武器。

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全世界其实还是按照美国的既定的模式发展着,似乎一切都在美国的掌握之中!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发展超出了美国的预料,那就是中国!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海军发展出了052D和055以及003电磁弹射航母;空军则发展出了歼-10、歼-15/16和歼-20以及歼-35,甚至成飞和沈飞的六代机也都已经试飞。

美国突然发现,之前的那一整套发展出来的武器对中国不那么灵光了,主要对陆攻击的朱姆沃尔特舰又贵还没啥用,濒海战斗舰就是个鸡肋,航母都已经老旧了,双波段雷达搞了二十多年没搞定,F-22和F-35腿短,无法阻止中国歼-20猎杀预警机和加油机,驱逐舰比不上中国的052D和055大驱。甚至美国连自家的水面舰艇维护都无法保证,因为造船业衰败太快。

美国过去30多年依靠冷战遗产维持的军事科技红利已被消耗殆尽,军工复合体从战略驱动转向利润至上,军备研发沦为牟利工具。结果就是各种离谱的开销:

比如十万美元的螺丝、百万美元的手推车。美军现有的装备项目也陷入了失控的财政黑洞。“哨兵”洲际导弹计划自2016年提出以来,预算从800亿美元飙升至1410亿美元,超支81%;B-21轰炸机的单价从5.5亿美元涨到7.5亿美元,增长近40%;高超音速武器更是屡试屡败,预算超支、项目延误成了美军的常态,NASA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和火星采样任务也陷入了相同的困境。

从军事到科技,从装备研发到战略规划,美国已经被拖入了中国设下的军备竞赛战略陷阱,目前的美国就如同1980年代的苏联,中国精准利用美国的错误,不断引导其深陷泥潭,现在已经积重难返,前途堪忧了!

0 阅读:561
评论列表
  • 2025-02-20 13:46

    说张局忽悠美国停产了F-22是无稽之谈,根本原因是性能让美空军不满意,短腿加升限低,干脆停产全力研发六代机,结果是六代机难产。

  • 2025-02-20 20:34

    说白了就是要不要算二元喷嘴

  • 2025-02-21 07:02

    119绝不可能是7

  • 2025-02-21 16:34

    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对比没有意义,这种舆论持续下去会让人自大起来,我们距离跨代优势还是需要点时间的,但是就目前来讲,国产发动机肯定是够看的

星辰大海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