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苗苗菜实验

啊巧吃喝 2025-01-22 08:16:47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瓜果圈在比拼完「大而甜」后,蔬菜零售开始卷「苗苗菜」了。

它们嫩而青,是刚出生的幼苗,在火锅中汆烫两三秒就能捞出来品尝,脆嫩清香。与普通蔬菜需要 40 天左右的成熟周期不同,苗苗菜仅需 15~20 天便能完成从幼苗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这个全新的蔬菜品类,究竟是营销概念的伪需求还是市场导向的真命题?

2020 年代,「互联网 + 」浪潮轰轰烈烈地席卷了每一个行业,传统超市也不例外。以盒马鲜生为首的新零售商创造的诸多概念里,苗苗菜几乎是「滑」入消费者的脑中 —— 从需求被发现到进入产品研发,盒马鲜生的采购蔬菜采购汉涛可以简单概括为「倒推」:「线上下单更容易看到用户反馈,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开发。」

互联网的数据抓取让群体需求更容易被看到,「宝妈」是后台的人群标签,「涮火锅」是分析的消费场景。明确的人群和场景让一个新产品概念更直接地诞生了。概念与研发,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蔬菜不同于水果,不到成熟期味道就不对。反而是未完全成熟的幼苗,水分多、纤维少,更接近理想中的柔嫩蔬菜。不像水果需要经过深入研究才能实现诸如大 3 倍的蓝莓,幼体蔬菜不需要重大技术突破,只是在大棚中土培,选择幼苗期口感更好的品种,再改变收获时间即可。

根据汉涛介绍,2021 年,他们就开始尝试开发新品苗苗菜系列,开发方式也是互联网式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只在长期合作、种植经验丰富的云南蔬菜基地试种;只选择生菜和油麦菜两种常见蔬菜;只在成都市场售卖。市场反应是出乎预期的好,不仅卖得好,评价也几乎都是好评。

紧接着,他们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菜品加入,这同样也是需求导向问题:哪些菜能适配人群标签和消费场景?哪些菜的幼苗期明显比成熟期口感更好?汉涛和同事几番考虑,最终又选了菠菜、茼蒿、芥兰等 10 多种蔬菜。销售市场也从成都扩展到珠三角,再到全国。

采摘和运输则是苗苗菜背后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苗苗菜更少的纤维、更多的水分,也让它在采摘和运输时更易受伤,因此苗苗菜大多是人工采收,采收后则需要快速降温保鲜并使用真空运输,分装好再空运到仓库和门店。一个营销概念是否是伪需求尚未被证实,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实打实的投入。「洞察一个市场需求只是开始,而需要解决衍生问题才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汉涛总结道。

另一大优点是,苗苗菜能一年四季保持稳定供应。春天吃茼蒿、秋天吃小白菜、冬天吃油麦菜,这些蔬菜时令似乎都在这里都失去意义。看起来反自然的稳定供应,其实也是新零售商超的精心安排。温度、光照、雨水,大棚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要素,但并不能完全隔绝自然,让夏天变成冬天,农业是靠天吃饭的生意。

即使是同一季节,南北方气候也差别极大。商超采购追逐自然的步伐,去寻找每个季节最适合种植蔬菜的地区:夏天在甘肃、宁夏生长的蔬菜,到了冬天就要离开寒冷的北方。得益于全国种植商的布局,两广或云南提供了冬天的种植基地。因此货架上的 10~20 款苗苗菜可以「轮番上架」。

不仅是南北方产地交替,商超还会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临近城市的本地菜或高原菜来组合。比如常备的鸡毛菜(江浙或川蜀地区早有吃苗苗菜的习惯,如鸡毛菜、萝卜菜秧子等),在上海周边会首选崇明地区种植。到了夏天,华东地区炎热,则会换到全年气候温和的云南高原种植。

面对「40 天的蔬菜长到 15 天就能上架」的现实,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曾经的社会新闻「膨大剂」「速成鸡」等食品安全问题。关于苗苗菜,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农残问题 —— 为了缩短生长周期,苗苗菜的农残会比普通蔬菜更多吗?

尽管突破了自然生长节律,但目前苗苗菜并不会有过多农残问题。以生菜为例,苗苗菜不会使用常见的蓝色波尔多液防虫害,而会选择价格是波尔多液 1.5~1.8 倍的其他农药,这种呈白色的进口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会更少。同时,苗苗菜会选择口感更好、抗病更强的品种;而且苗苗菜生长周期短,施农药的次数也就更少,比如成熟生菜需要施农药 5 次,苗苗菜只需 3 次。从种植、防虫到物流,整体成本的上升,都潜在回应了定价更高并非是营销包装的问题。

即使是从营养价值来看,苗苗菜也实现了消费者「买菜只买菜芯」的美好愿望。就像买鸡追随童子鸡、买羊追求羔羊仔一样,消费者对蔬菜也有着「幼态审美」。根据《菜心苗菜的营养价值研究》一文中的营养价值研究数据显示,菜心幼苗中的维生素 C 比成菜茎高出 179.3%,可溶性蛋白比成株高出近 2 倍、可溶性糖也比成株叶片高出 95.4%。

苗苗菜确实已经成了一门影响到行业和消费者习惯的好生意。从研发至今迅速成长,根据盒马提供的销售数据,2024 年苗苗菜系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37%,用户规模更是同比增长 43%。在盒马之外,奥乐齐、叮咚买菜等其他线上商超也跟进推出了苗苗菜。在推广较早的广东,苗苗菜开始不限于新零售商超,而是走进普通农贸市场,成为广东人餐桌上的日常。

都是种菜,苗苗菜甚至为种植基地带来了更多社会价值。在经济学中,生猪有着「猪周期」:肉价高 — 母猪存栏量大增 — 生猪供应增加 — 肉价下跌 — 大量淘汰母猪 — 生猪供应减少 — 肉价上涨。生猪对市场价格的滞后性导致肉贱伤农、肉贵伤民。云南蔬菜种植基地也有「蔬菜周期」,菜农在价高时扩大种植,等蔬菜大批上市时反而卖不起价,只能「望菜兴叹」。

而苗苗菜比普通蔬菜更市场导向:销售渠道是固定的新零售商超,收获时间是可以预测的 15~20 天,上市时大致的销量也可以预估。在产品线和销量稳定后,商超开始向种植基地下订单种植,需要多少就播种多少,跨出「蔬菜周期」。种植基地的收入反而比之前更稳定、更好,也少有卖不出去的蔬菜被浪费。

苗苗菜的生产周期更短。2 个月种普通蔬菜只能收获 2 茬,而种苗苗菜则可以收获 3~4 茬,价格也是普通蔬菜的 2~3 倍。此外,苗苗菜采收更早,不必为成熟期留够空间,在同样的土地上可以种得更密。几种因素叠加,种植苗苗菜的基地能比之前收入提高 15% 左右。

宋朝时,范成大这样写:「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天时地利的赏赐带来了心满意足的好胃口。苗苗菜让这种心满意足成为不费力的日常,看似生于自然,但其中每一步都精心设计。人们改写种植方式、运输方式,最后在市场扩展中,苗苗菜也反过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

技术革新、规模投入、全国布局、新品上市背后其实只是一些朴素的人之常情:妈妈想为孩子做一份营养均衡又好嚼的辅食,儿女想为父母做一份软嫩的青菜。回归到人,在若干伪需求的质问背后,可能是颇有潜力的新常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