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陈芳(化名)又一次蜷缩在卫生间的瓷砖上。
手机屏幕亮着刺眼的光,搜索栏里还留着「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如何干预」的记录。镜子里映出她凌乱的头发,左手臂上新鲜的牙印在黑暗中隐隐发烫——那是半小时前,儿子阳阳(化名)在哄睡第11次失败后突然爆发的啃咬。
这是阳阳确诊自闭症的第302天。
---
01 被揉碎的日常在普通妈妈苦恼孩子挑食时,陈芳的“战争”从清晨7点开始:
阳阳必须用蓝色碗装45℃的皮蛋瘦肉粥,粥面浮着的葱花要精确到8粒;去康复机构的路上会经过一些红绿灯,当红灯的等待时间显示还剩【3】时,他会突然捶打车窗,因为数字【3】的红色和他记忆中的某次崩溃重叠。
上周三的干预课上,负责康复干预的李老师握着阳阳的手指向卡片:“这是妈——妈——。”。孩子突然转头盯着窗外旋转的吊扇,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呜咽。陈芳数着秒表上的数字,在坚持到第7分钟时,终于放任自己把脸埋进掌心。
“有时候觉得,我们像在漆黑的海底打捞星星。”她在家长互助群里敲下这句话,又逐字删除。
---
02 第51次尝试那天下午的感统教室里,阳阳第50次甩开触觉球。陈芳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发现他的眼神并没有看着她,而是在望着她背后的窗户,窗户外面浮动着一些彩虹泡泡——不知是哪个孩子玩耍时飘来的。陈芳想着:泡泡都可以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阳阳一样可以的。
“阳阳看,泡泡在跳舞。”她领着阳阳来到窗户前,轻轻吹了口气,阳阳的瞳孔突然亮起来,伸出食指追着泡泡轨迹画圈。这个总在躲避对视的孩子,此刻竟主动把额头贴上她的脸颊。
“妈...麻。”
空气凝固了五秒钟。
陈芳感觉那个含糊的音节像蒲公英,轻飘飘落在她千疮百孔的心上。直到阳阳用温热的小手拍打她僵住的手臂,她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
03 解冻的冰河
“这不是奇迹,是量变终于引发了质变。”事后李老师指着课堂记录本解释:过去三个月,阳阳累计发出过37次“m”唇形,只是缺乏发声动力。那天偶然形成的“泡泡+妈妈+触觉刺激”三重联结,恰好扣开了他的世界。
现在的阳阳依然会为换季时的厚被子尖叫,但会在情绪平复后,把滚烫的脸蛋贴上陈芳的手背;他还不懂“妈妈”的含义,但开始会在晨光里捧着陈芳的脸,认真练习那个让全家心颤的发音。
---
后记
深夜的家长群里,陈芳第一次分享这段经历:“原来我们不是对着深渊呐喊,而是等待回声。当那些碎片化的努力突然连成星光,我才读懂老师的话——“不是孩子不回应,是他的回应需要更久的破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