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深知这份工作的不易。我们每天面对的不仅是繁杂的事务,还有各种突发情况。
然而,回看在社区工作的这几年,我觉得消耗多于成长,归纳起来八个字:分配不公、奖励不公。

在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中,工作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确实挺常见。
我刚到社区那会儿,由于年轻不懂事,总是抢着干活,结果给自己贴上了“办事认真”的标签。虽然社区有明确的分工,但只要我一出现,大家就喜欢把工作丢给我。
我每天得对接11个不同的工作条线,从垃圾分类到信访调解,一天要处理的事情超过30件。而社区里的“老油条”陈姐呢,她只负责老年活动室的签到工作,轻松得很。
再加上自己Excel技能突出,还被额外安排了党建、统计、宣传三个岗位的工作。相比之下,主任的中专学历侄女每天只需要整理台账。我也曾向主任提出过异议,但他却说:“年轻人嘛,就应该多锻炼锻炼,这是组织对你的考验。”

在社区,加班加点是常事,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但正是这样,也有一个怪象:“干多干少都一样”。
就拿我的工资来说吧,干得再多,每个月工资还是那固定的2800元,绩效奖金永远都是0元。反观那个整天悠闲的副主任,却能轻松拿到6000元的绩效。这种“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待遇,真的很打击人的积极性。

还有评优评选的时候,更是伤透我的心。
有次我全程策划并执行了一个大型社区活动,连周末和晚上都在忙。本以为评优时能被看到,结果却落空。那些只做了点皮毛工作的人反而上了榜。我找书记理论,他却说评优要看综合表现。但我知道,那所谓的“综合表现”,其实就是领导眼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