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元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野心勃勃,打算大规模发兵去讨伐崤山以东的地区,想着靠武力把天下都收入囊中。
这天,董卓召集大臣们商议出兵之事。
尚书郑泰站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道:“大人,为政之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施行德政,而不在于兵众数量啊!您想想,要是咱们能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那天下人自然归心,哪还用得着这么多兵马去征讨呢?”董卓一听,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满脸不高兴,瞪大了眼睛,粗声粗气地说:“照你这么讲,军队岂不是没用!没兵没马,咱靠啥去征服那些不听话的家伙?光靠嘴皮子能行吗?”
郑泰不慌不忙,继续说道:“大人,兵马虽能一时得胜,但民心才是根本。若一味靠武力征伐,只会让百姓心生怨恨,到时候就算打下了地盘,也难以长久啊。”
董卓气得吹胡子瞪眼,一拍桌子,吼道:“你懂个屁!我手握重兵,谁敢不服?这天下迟早是我的!”
后来董卓虽出兵征讨,却因残暴不仁,激起民愤,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抗。
1、民心。
孙子认为 ,影响战争成败的要素主要有五个,天时、地利固然重要,可剩下的三个,全都是关于人和的。
特别是在社会从乱到治的节骨眼上,老百姓就像经历了冰与火两重天,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心里门儿清。
要是有个组织能让老百姓满意,大家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那肯定是抢着参军,保卫胜利果实。
一个组织代表的利益越广泛,能得到的支持就越多,征兵的范围也就越大,兵自然就多了。
兵多了,军事上胜利的概率不就大了嘛。
不过呢,光兵多可不行,得让这些兵真心实意为你打仗。
要是靠强迫抓壮丁,或者光用钱招募“雇佣兵”,那可不行。
就说那些用钱雇来的士兵,他们为啥愿意上战场?
还不是为了钱。
他们心里想的是为钱而战,要是把命搭在战场上,那钱赚到手也没命花啊。
这样的兵,打起仗来能有多少战斗力?
说不定遇到危险就跑路了。
可要是得了民心,那就不一样了。
老百姓真心拥护你,他们参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保护自己认可的组织。
这样的兵,那是有信念、有勇气的,打起仗来肯定拼尽全力。
所以啊,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战争里也是这个理儿。
一个组织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让老百姓真心实意为你卖命,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在这乱世里站稳脚跟。
2、失民心者失天下。
翻翻历史书,就能发现好多因为失去民心而失败的例子,这些事儿啊,就像一记记警钟,时刻提醒着后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那叫一个威风。
可他倒好,不体恤百姓,征发大量民夫去修长城、建阿房宫,老百姓苦不堪言。
赋税重得压死人,法律又严苛,动不动就要砍头。
老百姓心里头全是怨气,对秦朝那是恨之入骨。
后来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天下人纷纷响应,秦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这就是典型的失去民心,最后丢了天下。
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刚登基的时候,也有一番雄心壮志。
可他后来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几百万民夫去开凿大运河,还多次巡游江南,挥霍无度。
老百姓被折腾得没了活路,各地起义不断。
杨广呢,还不把老百姓的死活当回事儿,依旧我行我素。
最后,隋朝也在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
你要是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整天受欺负,那他们肯定不会支持你。
一旦有了机会,就会起来反抗。
所以啊,不管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现在的领导者,都得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失民心者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3、为人处世。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道理放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里,那也是相当受用的。
就说在职场上吧,你要是想混得好,跟同事关系处得融洽,那就得把同事当“民”,得他们的“心”。
别老想着自己出风头,有好处都往自己兜里揣,把活儿都推给别人。
你得真心实意地帮同事解决问题,大家一起合作把事儿干好。
这样,同事才会认可你,有啥好事儿也想着你。
要是你总是自私自利,不顾别人的感受,那时间长了,谁还会愿意跟你打交道啊,你在职场上肯定混不下去。
记住,跟人交往的时候啊,得把态度放端正喽。要是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那可就离倒霉不远了。
你想想,谁愿意跟个鼻孔朝天、不把别人当回事儿的人打交道啊?
你这么狂,别人心里肯定不舒服,保不齐就在背后给你使绊子。
一开始你可能还察觉不到,可时间一长,那些恶意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那些小人呢,就专门盯着你这种狂妄的人。
他们表面上可能对你笑嘻嘻的,背地里却想着怎么算计你。
等你放松警惕的时候,他们就会给你来个致命一击,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所以为人处世啊,你得把身边的人当回事儿,用心去经营和他们的关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只有这样,在生活里才能顺风顺水,朋友越来越多,路也越走越宽。
这话说的,好像他不狂妄的时候,就没有收到恶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