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过程中的重要一战,即著名的“牧野之战”,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学者们对殷商和西周的年代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利簋铭文
该铭文此前有多种解读,把曾释为“岁”的字释读为“戉”,即“钺”字似乎更通!故详解如下:
利簋释文:
“珷征商,惟甲子朝成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易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说明如下:
1.“戉”字或为正确释读。“戉”,即“钺”。此前学者多释读为“岁”,指岁星,“鼎”释为顶,“岁顶”释义为“岁星中天”。或为错误释读!编者也曾释为“岁至(冬至)”,语句含义也不通顺。
该字应释为“戉”!“鼎”表示王权,“戉鼎”即以武力夺取最高王权。
《尚书.牧誓》载:“(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以黄钺斩纣头”
“钺”代表可以生杀予夺最高权力!
利簋“戉”字
“戉”字演变图
传统“岁”字演变图
2.偃师非地名。商周地名多单字,复合字地名极少。偃,停止;停息的意思。师,代表军队。所以偃师意为偃武息戈、归马放牛之意。传世文献《尚书·武成》明确有载:
“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3.辛未,非甲子七日后辛未。而是甲子六十七日后之辛未。显然是武王灭商归丰、偃武休兵后才对右史利打赏。
4.昏夙有商。昏指日落黄昏;夙指旧的、老的,形容没落的商。
武王伐商有一段很长的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直到甲子日昧爽“牧野之战”才成功灭商夺鼎(王权)……
此文“甲子”、“朝”对应“昏”、“夙”,新崛起的周对应已没落的商,叙事工整,言简意赅!刻意以时空涵义表达周兴商亡的这样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