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
在现有体系下,鸡娃其实是没用的。我们85后这代人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在2005年~2010年。当时中国处于各行各业都在爆发。我刚刚来深圳工资就8500一个月,比我工作了几十年的父母都强。我那些考进重点学校理工科毕业的同学如果进了互联网公司或者华为(2010年左右互联网公司还没那么难进),整个家庭都发生了阶级跃迁。自己不但能在一线买车买房,还能给父母在老家购置房产。
2008年金融危机,深圳房价跌入谷底,这是曾经非常有名的广告牌。当时上车的人如今基本没有房贷压力
但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特殊,2000~2010年那种读了好的大学专业然后翻身的例子以后不会大量出现了。
改革开放一段时间其实是一个特殊时期。早几十年在政治上、经济上打到了旧阶层的特权。社会的权力、资源、人事彻底重组。
一、所有人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二、上层空间腾出了很多位置。
三、社会急缺各方面人才。
《大江大河》中宋运辉靠着读书走出大山
从农家子弟变成大厂的总工
大量中国人仅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完成了阶级跃升。甚至仅仅成绩好,成为了国家干部。很多没有任何后台和背景,贫困偏僻山沟里的农家子弟全靠个人努力,跃升为中高级官员。像小说大江大河里面的宋运辉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2000年初那会中国刚进世贸。一般211的大学毕业生一二线房价不贵时上车。部分人抓到了外贸爆发,互联网造富这样的机遇,直接财富自由了,这样的中国人的财产和收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
信息产业的一些互联网大厂在2010年前还没有那么高大上
现在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大厂在2010年前其实只能招到那些外资不要的211本科生。现在这些人留下来的基本都财务自由了,而如今进这些大厂的年轻人清一色顶级985,得卷死了才有面试机会。
2000年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当时的华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必须走出去才能生存
08年我大学毕业那会,华为还是不少985大学生的保底offer,比亚迪则是他们完全看不上的公司。改革后几十年就是这么个短暂机遇期,一代人时间就能让泥腿子变成京沪地区住别墅大平层,在某个行业呼风唤雨的人。
现在想“鸡”出一个985,然后“一代人完成阶层跃升”,在以后日子里更加不可能了。
不过学习对人的成长有好处,我们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更新认知,进一步了解自己。而不是仅仅靠18岁前高强度学习去应付后半生的各种困难。
鸡娃在很多地方其实是学套路我之前在天津读书时,听过新东方的课,也上过考研辅导班。
当时就发现他的最核心的点不是广告词告诉你“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些片汤话。而是告诉你各种考试的套路,这里面老师都身经百战,不论考公、托福这种都是有套路的。然后就是针对性的大量刷题。
考试范围确定了,很多就可以走套路。大部分机构精通的是怎么去对付各种试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培训机构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简化成为了套路化的解题方式。小孩们不断地熟悉题型然后自己往里面套。
或把高年级的知识下放到低年级,好比以前足球少年队打假球,16岁的去踢13岁的那肯定是碾压了。五六岁要会加减乘除,10岁要会3000个单词。这种优势在低年级当然把不鸡娃的孩子打的找不着北。
一些针对低龄孩子的机构,能出成绩主要是提前教了高年级的东西
现在家长有闲有钱,能给孩子多报几个辅导班。更牛的海淀家长会身体力行跟着孩子一起上课,最后自己琴棋书画奥数全都通了。鸡血家长虎爸虎妈的不懈努力,和各种辅导机构的全力配合,孩子好像是多学到了一些东西能领先同龄人。但这剥夺了小孩寻找自己兴趣的时间和能力。
“幼儿园中班跟不上”,这个是超过我理解的
拿我来说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成年后对自我非常大的帮助。偷懒享受这种不算,是那种不计较时间,能一直投入乐此不疲的爱好才行。
我大概是小学2年级开始就在少年班练习水墨画和素描,一直上到中考前,因为我妈觉得我有美术天赋。但是我对绘画、写字完全没有兴趣,也感觉从来没有开窍过,现在看我十几岁的作品,我现在再提起笔也达不到当时的水平。
但是我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很早就有兴趣了,刚认识字就会翻新华字典最后面的朝代列表。家里有一本88年的世界各国地图册,也是刚能识字就开始翻了,早就翻烂了。我至今记得现在的刚果金,那会叫扎伊尔。
我从小就喜欢捣鼓一些地图册
读初中时,很多课本的知识我早就清楚了,历史地理经常考高分。后面高中没学文科实在是因为觉得家里就普通人,还是学一门技术傍身比较好就学了理工科。
再后面开始写头条,写了3年也就1万多粉丝,收入也是一点点。不过大部分时间查资料,比对文档,我写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一个问题的过程。也是算是紧张工作的调节器吧。
有意思的事情自己的兴趣驱动着去探索,学习的乐趣也正来自于此。一件完全没有产生乐趣的事情,是很难坚持的。一个放了学就去补习班,周六周日在各种“兴趣”班里面泡着的孩子我觉得也没时间找到自己兴趣所在。
其实是孩子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关注”孩子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关注”。我家老大刚出生时,那真是当大宝贝照顾。一感冒发烧,爷爷奶奶着急的不得了。温度高一点就折腾着要去医院。一发现孩子在看电池就觉得孩子眼睛要瞎了,搞的家里鸡飞狗跳的。后来有了老二全家焦虑感就少了很多了。我在家就发现老大老二一起玩的时候,会互相配合自己发明很多小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不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眼睛盯着。
孩子也需要一些距离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其实是“过度”的。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各种班各种辅导,让孩子表现的比一般孩子强一点,大家夸夸夸,家长和孩子都飘了。但是等孩子年龄大了,初高中的课程上了难度。提前补习和家庭鸡血带来的优势减弱之后,预期往往达不到,孩子和家长都容易崩溃。
顶级学府不好考,天津曾经出的“七连跳”事件
每年大城市那么多需要心里干预的学生,其实家里往往有个心里负担同样不轻的家长。很多家里关注的太多,给了太多期望的孩子可能青春期不会逆反,但是到了2、30岁逆反了,这会家长你怎么“干预”。
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事情做好榜样就可以。三观正以身作则的家长,那孩子多半不会长歪的。很多学习习惯和处理事情的办法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
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悟道知道怎么处理问题。总有些坑有些痛是要自己领悟的。有些困难还是需要自己去克服,学习这事不会一直有人引导着你去学。一些一直补课补上来的孩子,会碰到如果一门课没有课外辅导的话,他往往都学不好。
培训机构除了告诉你解题的套路,其实也精于制造焦虑。比如2年级是小学最重要时刻;3年级是小学最重要时刻;6年级是孩子成长最重要时刻;等等这些。结果不少家长就在孩子啥都不懂自己也不清楚孩子禀赋情况下给孩子上强度。在低龄、低难度的阶段就高频次补课。
中国人太苦了每一年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其实我也不反对初高中补课,这个时候部分学科查缺补漏,去辅导班去学一点套路还是有用的,辅导班老师天天盯着中考、高考的讨论复盘。他的经验肯定是有用的。毕竟中考50%分流,高考想上好一点大学这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知道的。
但是把本来十几岁自然就能懂知识交给7、8岁的孩子,搞的那么小的孩子苦哈哈的真的没必要。
每个孩子不一样,鸡娃也要看禀赋我家老大是个乐天性格,刚能走路就到处乱跑,在家里完全锁不住。爷爷奶奶在她生下来之后就觉得她各方面天资聪颖是个可塑之才,要花钱培养一下,所以小小年纪就报了舞蹈班、写字班、武术班。对于孙辈爷爷奶奶多是疼爱。不过舞蹈是相当讲究天赋的,作为父母看着她并不修长的双腿。觉得能练出成绩的概率极低。好在孩子上课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玩的很开心。
带一岁多孩子(19个月大)的妈妈日常,这个培养强度养大一个娃就精疲力尽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秉性是非常不一样的。我家老大活泼好动,但是人特别怂。小的安静很多,但是胆子大。
过年玩烟花爆竹,都是小的玩的不亦乐乎。大的听到响声就鬼哭狼嚎的。
大的一直就乱丢东西,家里人跟着后面收拾。但小的就规整多了,吃的东西,撕掉的纸会自己丢垃圾箱。
这些都是没有大人特意教的,两个孩子打小就表现的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孩子多了,家长心态自然就放松多了,知道有些事情情强求不来。对于教育机构的“焦虑营销”也就祛魅了。
谷爱凌这种有天赋的孩子其实并不多,而且能像她妈妈那么狠狠砸钱的家长就更少了
如果真的碰到几岁就能作曲,7、8岁就能懂微积分的娃。这样的娃八成是基因突变了,千里马就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士去指导,家长做好后勤工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