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的科技爆点。各种AI产品争相涌入市场,让人大开眼界,感受到科技革命带来的神奇。
在军事领域,AI同样是新宠。
大到无人机蜂群、地面指挥中心、战斗机传感器,小到单兵设备,都能看到AI的影子。
但实际上呢,AI并非这个时代的专利,早在上世纪冷战时期,科学家们就试图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军事作战领域,只不过在当时疯狂军备竞赛的大环境下,某些举措让人毛骨悚然。
丧尸机械狗计划军事装备无人化作战是一种古早的设想,因为这不仅能提高作战效率,也能避免有生力量的消耗。
二战结束后,苏联军队经历了大规模减员,国家又要面临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战力紧缺,迫在眉睫。
于是苏联科学家们曾提出一个疯狂的设想:是否可以让武器装备完成自主化作战?比如将犬类动物的神经系统与武器嫁接,造出一只忠于人类的“机械狗”?
与宝贵的人力资源相比,犬类近乎是取之不尽的战斗资源。
而且,这种由大量机械结构组成的装备,即便在战场上被炸个稀巴烂,只要“脑机”没有损坏,及时捡回来,重新安装到新的载具上,就能“原地复活”,重新投入战斗。
另外,机器狗士兵没有痛觉,还能随意加装重火力武器,比坦克更加灵活机动。
这种设想一旦实现,无疑是革命性的,也必将主宰战场。
于是,一个血腥又诡异的“丧尸机械狗”计划,于1958年被暗中启动。
在苏联医学和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将一颗狗头和人工脏器相连接。让人惊叹的是,这只初具规模的机械狗不仅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甚至还有进食欲。
第一步的成功,大大鼓舞了苏联科学家们,但这距离量产成为武器还远远不够。
无法突破的技术壁垒不久之后,新的难题出现了:他们根本没办法把狗脑的神经系统嫁接到机械电路上。也就是说,神经信号根本无法转换为电信号,再进一步转化为数字命令,自然就无法驱动设备的运行。
实际上,对单个脑部进行活体转移,直到今天都是无法达成的科学幻想。即便是神经元组织相对较少的犬类生物,其大脑的复杂程度也不是现有的科学能模拟和嫁接成功的。
“丧尸机械狗”是一项注定会失败的黑暗计划。最终,该项目因不可抗拒的技术难题,于1969年宣告终止。直到冷战结束后,相关解密档案才对其进行了披露。
有传言称,在该计划实施的同一时期,美国人也有类似效仿,同样以失败告终。
如今回过头看,美苏当年的“人工智能”设想明显是走了弯路,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头脑发热的疯狂产物。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真正完善的人工智能必将大规模出现在战场,甚至主宰战场。一场新的科技竞赛,早已暗中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