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蜜糖,也有砒霜--我们的亲密关系

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2-02-14 22:10:28

今天的更新不想太皮,唠个正经的话题吧,今天是情人节了,在此我们先为各位送上最真心的祝福……

一提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些什么?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某些无论何时都会支持你帮助你的人;是现在或曾经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有着万中无一的机率出现在你身边的那一个人?

亲密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的个体。从动物本能来说是为了结伴狩猎,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从人性来说,我们对其他人的信任、依赖、仰慕等等都是我们愿意主动选择与其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的因素。

但是有的人根本就不善于处理亲密关系,倒不是他们一定会给别人带来什么负面的价值和影响从而令人生厌,而是往往这类人在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都会不知所措,像个呆子一样。

不善于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们不会面对亲密关系呢?

不善于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往往对待身边一切事物都是极度冷漠的,就像是一块冻了几千年的冰。当你走过他的身边,你很难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烟火气的温度,只有阵阵寒意,曾经有人总结了八个字:熟人勿扰,生人勿近。这大概就是这种人的真实写照吧。

这样的人基本都是内心有缺失的。可能是家庭给他的温暖不够,也可能是他受过一些创伤……不管出于什么,他们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不信任身边一切可能的温暖,更不相信这些温暖会落到他的头上,他只会留下一副坚硬的外壳因为他不想再失去什么了。有一部分人会随着成长慢慢地卸下包袱,补齐内心的缺失。他们很幸运,但是这种人真的太少了,更多的则是这种缺失将伴随他们一生,无法治愈。

姑娘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你对象在一起的时候,他会故意跟你拌几句嘴,犯贱惹你不高兴;或者当你在他面前抱怨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傻X同事和奇葩领导的时候,他又只会像块木头一样看着你…

讲个故事吧,我有一个朋友,暂且称他为F。我们这一圈人都觉得他这个人奇怪,孤僻,在某些方面说他倒行逆施都不为过。曾经他有一个女朋友,他们在一起很多年,但是他们没有走到一起。F给的理由是:他们聚少离多,出了问题也不会好好沟通,冷战的时间比甜蜜的时间长了太多,慢慢的也就不爱了。但是我们都知道,F这个人就是典型的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他完全不理解作为一段亲密关系的一方,他应该怎么去面对另一方,他也做不到事事有回应。当姑娘告诉F她今天又遇到了什么糟心事儿,F只是冷冷地回一句“哦”;当姑娘对他发小脾气的时候,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满脑子想到的只有逃。逃出那个可怕的场景,逃出那段让他畏惧的亲密关系,躲到一个只有他自己的角落里一个人心神不宁。我相信他绝不是不爱了,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问题,他把一切的根源都归结到那个姑娘身上。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个等了他那么久的姑娘一个人的时候哭得有多伤心。最终,姑娘离开了,他们生生地错过了。

故事中的那位姑娘,听说她找到了那个属于她的男孩儿,而F到现在仍是孑然一身。我的本意绝不是为F的所作所为去开脱辩解,我只是想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永远都学不会去做一个“正常人”。他们的情感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是有偏差的,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极度缺少亲密关系,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面对这样一份情感的时候,他们的理智和情感在疯狂打架。他们会比任何人都珍惜,但是他们不知所措。

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对他?如果,这个人就是你呢?

从早年的词语“代沟”,晚辈与父辈们之间缺乏交流,再到今日,我们总喜欢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以上这些,是亲情层面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伤害。至于朋友和伴侣层面嘛,其实可见的案例就更多了,肆意横行的性别对立言论就很能作证这一点。其实,这些言论的很多簇拥者,或多或少在与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内心受到过一定的创伤,不然也不会对本来是美好的事物如此嗤之以鼻。

首先,作为伴侣关系的话,由于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伴侣的选择上,会比过去更加挑剔,更换的频率也高出了很多,因为选择的余地大了。我们人人都羡慕木心诗下所描述的“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人”的从一而终的爱情,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点,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品质的滑坡所导致的,而是所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因此,今天,我们真的需要花时间,来思考怎么处理好“亲密关系了”,处理得好,对我们帮助很大,处理不好,关系没了事儿小,无休止的纠纷与扯皮对人的内耗太大了。过去,我们总是将各种“亲密关系”视为不可分割和理所当然之物。人类进化至今,各方面来说,都比其他的动物要快很多,唯独“疏离”与“分割”这两项,我们学习的速度,慢了太多太多,而“疏离”,恰恰是“亲密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自然界的动物,在看到幼崽学会爬树、觅食、狩猎等基本的生存技能之后,往往会以目送的方式,与幼崽们告别,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幼崽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大自然中生存。人类不一样,人类是社会动物,生活中与他人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疏离”并不是彻彻底底地将自己与“亲密关系”隔离开,而是将亲密关系的对象,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段话我可能讲的有点抽象,请允许我来解释一下,我们的父辈对待我们的时候,所寄予的厚望,往往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遗憾,希望我们来弥补的地方。我们自己在找寻朋友与伴侣的时候,总是会希望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相似度很高,甚至找到“另一个自己”之后,会欣喜若狂,但是当遇见矛盾和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证明我们自己是对的,或者这么说,我们长时间习惯于,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他人身上了。这或许是潜在的一种错误的天性,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我们所需要学会的,并不是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而是要学会“求同存异”。

亲子,情侣,朋友都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然后发掘彼此身上相互吸引的地方,不要觉得时间长了,“不拘小节”就一定是对的。“人生若如初相见”,不断地在亲密关系中制造“新鲜感”,与“疏离”同步进行,你会发现,亲密关系,原来也不是那么难处理。

斯科特·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爱便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和我们一开始诞下便在修炼的生存技能不同,关于何为爱、如何爱、怎样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我们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从未主动地学习了解、从未经过考评测试,但却匆匆上岗开始担任子女、配偶、朋友,并且自信地认为我们会爱,也天真地期待爱我们的人懂得如何爱我们。因此也便理所当然的,那些我们最为看重的亲密关系开始变得疏远,最真挚的情感都演变成了由爱生恨的庸俗悲剧,情天往往最后都成了恨海。

小说《围城》的结局其实很有意思,方鸿渐开始意识到他有些地方也做错了,对他的妻子也不好,他走在街上便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对她好,从各方面改进自己。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却又再次和妻子吵了起来,很快他便准备离开家里。有趣的是,方鸿渐家里的老挂钟一直比正常时间晚几个小时,当他出门的时候,老挂钟恰巧敲响了六点的钟声。方鸿渐当时就在想,今天六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大街上想着如何对她好,而这个六点钟的时候我却在想着如何离开这个家。

这个坏了的老挂钟比一切的讽刺戏剧都还具有讽刺性和深刻性——方鸿渐和妻子的关系里,时间是错位的——他带着六点钟的想法遇上了九点钟的妻子,结果便早已注定。其实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把“亲密”当成理所应当的结果,但是却忘记了这段关系中的信息、情感、目标可能都是错位的。

还有,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讲述的就是一段“同频”的亲密关系。小说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是一对贫穷的夫妻,到了圣诞节的时候他们想为对方准备一份圣诞礼物。丈夫有一块祖传的金怀表,妻子打算送给他一条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丈夫打算送给她一把漂亮的梳子。但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人都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于是丈夫卖掉了自己的怀表为妻子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当两个人拿着各自的礼物看着对方的时候,双方都热泪盈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说,全世界最傻的两个孩子,他们买了两件最没有用的礼物,当然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即使是这样强烈的冲突,当两个人都拥有同样的目标——给对方一个圣诞的惊喜,故事的结局便是美好的。

但是毕竟生活不是小说,亲密关系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经营才能维持的,这需要我们我们有亲密的情操。所谓操千琴而后晓音,“操”是有规则限制的一种技能,维系亲密的感情也需要这样的“情操”——说直白一些,就是我们要拥有在亲密关系中与他人保持同频同步的技能。所以《少有人走的路》就提醒我们,当我们要扮演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角色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在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只是一种模糊的意想?对方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因为经验有限才觉得她(他)的选择不够明智,我想给我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现于自己自私的目的呢?

我曾看到一个关于亲密的描述,他说亲密关系就是双方都具有感同身受能力的关系。我们总是默认达到一定条件的关系便是亲密关系了,住进了同一间房子、扯上了同一个证件、传承了同样的血脉,但是却忘记了只有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才能超越情绪化的、错位的关系,成为真正的亲密。

图片:林诩文、人间清醒老丁头

设计:人间清醒老丁头

校对:青年普林尼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