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经济数据出来了,江苏的发展速度比广东快,增量比广东多。
2024年江苏GDP总量为13.7万亿元,与2023年(128222.16亿元)相比增长了约8780亿元;2024年广东GDP总量约为14万亿元,增量约为5000亿元,比江苏少了3000多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同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比江苏少3.2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江苏经济可以算是“红得发紫”,随便报几串数据让大家感受一下:
新增本外币贷款2.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一; 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 两岸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 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14个,总数全国第一;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位居全国第一; 新入选国家5G工厂113家、累计210家,均居全国第一。
这只是江苏光辉战绩的一小部分。
1月20日,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全国第一”的成色与担当》。文章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谈及去年江苏使用外资情况时,省长许昆林介绍,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国的近1/6。随即他补充说明,“这个(指标)也是全国第一。第一写多了,删掉了。”
为什么江苏的2024年成绩单如此闪耀?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苏北五虎”说起。
“苏北五虎”异军突起
“苏北五虎”,是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合称。
其实,这五座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位并不高。
历史上,苏北地区曾经饱受黄河泛滥之苦,民不聊生,穷困潦倒。数以百万计的苏北贫民,涌入上海和苏南闯荡,被部分当地人歧视。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苏北佬”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江苏省政府和苏南城市的帮扶下,苏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几年,苏北城市的经济增速远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苏北五虎,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搞得有声有色。
其中,徐州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产业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时至今日,徐州已形成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3个千亿级产业。工程机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
2024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同比增长了6.3%。如果不出意外,2025年徐州GDP总量就能突破一万亿元,成为江苏第6个“万亿城市”。

盐城也是“万亿GDP俱乐部”的候补成员。2023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为7779.2亿元,2024年盐城GDP增速约为5.5%。
作为悦达起亚的总部所在地,汽车产业是盐城的一大骄傲。2024年,盐城市汽车产业实现开票销售1001.5亿元,同比增长13.8%。
同时,盐城还是新能源产业大市。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

淮安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会节点城市,交通便利,人气旺盛,财运亨通。
从2014年到2024年,淮安经济总量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实现翻番;近三年,全市GDP年平均增速达7.1%,分别快于全国1.6个百分点、全省1.4个百分点。
2024年,淮安市经济增速持续领先,全市GDP同比增长7.1%,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起点,交通位置不容小觑。2024年,连云港港年吞吐量高达3.46亿吨,集装箱运输量为669.07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连云港网络零售额突破1200亿元,快递业务量突破8亿件、跻身全国城市50强。
过去一年,连云港的石化产业完成产值约2300亿元,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700亿元,获批一类新药3个;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52位、较上年提升13位。

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底子薄弱,江苏网友称之为“十三妹”。但是,以刘强东为代表的宿迁人向来敢打敢拼、敢闯敢干,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2014年到2023年,宿迁的GDP跨了三个千亿台阶,经济排名从2014年的全国95位提升至68位、每年前进2~3位。
宿迁的制造业发展迅猛,白酒产业营业收入(大名鼎鼎的洋河白酒就来自宿迁),膜材料产值、光伏组件产能分别占全国6%、5%、4%,新能源产值突破千亿。
宿迁的第三产业也很兴旺,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两千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作为“电商名城”,宿迁每秒钟有37件快递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万万没想到,曾经是穷苦代名词的苏北,如今却成了江苏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也成了一些中西部城市学习和模仿的对象。2023年12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提出要求“宿州要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
与此同时,禀赋更佳的“苏中三杰”(南通、扬州、泰州)和“苏南五虎”(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苏中南”再创辉煌
江苏中南部的八座城市,是江苏经济的基本盘,维持了上千年的繁荣富裕。
其中,苏州和南京是当之无愧的“绝代双骄”。2024年苏州、南京GDP总量分别为2.67万亿元、18500.81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十名。
苏州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但经济实力比一些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还要强。2024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9万亿元,位居全国前三。
截至2024年底,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位居全国第一;高新企业数超1.74万家,保持全国第四;中国独角兽企业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08家,分列全国第六、第三。
强将手下无弱兵。苏州代管的4个县级市(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也都是县级行政区的佼佼者。
昆山常年位列中国百强县榜首;2024年,张家港市发布“1+1+N”人才新政,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45人,其中企业入选39人、全国县域第一;常熟市连续四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前三;2024年太仓港共出口汽车48.44万辆,出口量约占全国8%。

南京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外界只知道南京的文化名片和教育名片,实际上南京的产业经济也非常强大。
2024年,南京有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位;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居全国第四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居全国第六位。
2024年4月28日,清华大学发布《2024中国城市投资吸引力指数报告》。根据报告评估结果,南京获得“2024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荣誉称号。
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4年,从外地迁入南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504家,位居全国第一。
无锡、常州和南通,都是“万亿GDP俱乐部成员”。无锡2024年人均GDP高达21.7万元,高于北京、上海;2024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居于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南通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工业生产增势强劲。
镇江、泰州、扬州虽然经济总量没那么大,但也有不少特色产业。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是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智慧化工园区;泰州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扬州已形成高邮智慧照明、邗江数控成型机床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江苏13座省辖市,都有一股拼搏努力、奋发向上的劲头。过去一年,它们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撑起了江苏经济的脊梁。
散装江苏与集装广东的模式之争
虽然都是沿海强省,但江苏和广东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由于江苏是全国平原面积占比最高的省份(不算直辖市),几乎每个乡镇都适合搞工业,江苏的发展策略是“均衡发展、全面开花”。网友调侃江苏是“散装大省”。
这种经济结构,增强了江苏经济的韧性,在当前形势表现较好。回顾2024年,哪怕省会南京的经济增速只有4.5%,其他城市也顶上(苏北城市增速尤其迅猛),把整个江苏省的GDP拉上去。
硬币都是正反面,力量过于分散的江苏总缺了一点“排面”。偌大的江苏竟没有一座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而广东有3座超大城市。江苏只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广东有17家。
与江苏相反,广东由于平原面积少、山地面积多,于是采用了“珠三角先飞,带动粤东西北”的发展策略。这就导致广东各市的贫富差距很大,深圳人均GDP是梅州的五倍多。
重点突破的策略,使得广东经济有严重的“珠三角依赖症”。在房地产行业低迷、贸易摩擦不断的当下,珠三角乃至广东出现了短暂的增长困境。2024年佛山、广州、肇庆、珠海、中山、惠州、东莞的GDP增速分别只有1.3%、2.1%、2.2%、3.5%、3.7%、4.2%、4.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得失,并不代表广东就彻底输掉了经济竞赛。
作为全球经济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纳税第一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外商投资大省,广东一定能走出困境。
笔者相信,江苏和广东都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多做贡献。
/// END ///
No.620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江左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