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弄堂里的深弯处有家便民剃头店。
店面并不宽敞,却顾客盈门。剃头匠手势娴熟、手法活络,出炉的发型很能贴合顾客的喜好和气质,又不失清爽时尚,深得弄堂居民的欢迎。
我也是他的忠实拥趸之一。剃头匠人也非常和气,十分善谈,总能和顾客攀谈海聊起来,往往相言甚欢。其乐融融之中,一派祥和景象。
然而某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恰巧光临,正耳闻了剃头匠与儿子间的谈话,却不禁让人生出一番感慨,又陷入一度的沉思。
剃头匠正细心地剪理着我的头发,他的儿子踱了进来,大约是想回里屋去摆弄摆弄电脑。
剃头匠的儿子还在上高中,也是正值花季雨季的青葱少年时节,看到父亲并没有打声招呼,就陡然地被叫住了。
“今天什么时候去补课?去补课的时间你要提前和我们说啊,好安排烧菜做饭。”剃头匠没有抬眼地问道,语气听起来挺严肃,不太像平时的和气。
“唔……大约是晚上六点……”少年轻声地嘟囔着,他似乎不敢说得大声。
或许这样能显出一种惯常的尊重。
“去补课是要收钱的,要收多少钱你也要跟我们说,打点时间余量让我们准备。听到了没有?”剃头匠的声音仍然平稳而冷峻。
“唔……”少年似乎正想报出一个数字来,却又有些犹豫。
等不及回答,剃头匠便继续话茬:“去补课,要多少钱我们都会给你准备好;但是补什么,你自己心里要有数;听进多少,只有靠你自己魂灵生进。”
少年不作声了,大约是揣测到父亲的用意并不在于要急着知道一个数字,于是便杵在原地做好专心接受教导的姿态。
“吃的、用的,我们所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些了。”剃头匠话锋迅速地切入宣教的模式,“但你要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时间过起来很快的,也就一年半多点你要进入高三了,高考近在眼前。”
少年的唇蠕动了下,像是要张口,但终究还是将口水咽了下去。
剃头匠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我们是不会来多管你的,你自己得管好自己。不要老想着怎么玩,你现在的任务就是读书。”
我本自顾自想打个瞌睡,耳朵里却撞进了寻常人似曾熟识的谈话。我不禁瞥了少年一眼,好奇他沉默中的表情。
然而少年的眼神里看不到唯诺,也没有微愠,除了敬畏之外,布满的却是空茫。
这头剃头匠的声调高亢起来,宣导继续着:“我昨天晚上弄到十二点,早上六点就起来了,有人要来。我们这么忙活是为了什么?赚些钱不容易的。”
“你要想读,我们一定供你读,借了债也不用你操心。你要不想读,趁早说,十八岁一到你就自己讨生活去。”说到这儿,剃头匠的声音竟变得有些像责难起来。
接着剃头匠又驳斥了一番儿子的说法,最后说道:“你要是敢不听话、顶嘴,我们就不来理你了,饭你也自己弄去,不会来跟你多啰唆。”有点恶狠狠的味道。
“哦,哦……”少年似乎明白他连苍白无力辩驳的权力也不具备,便速速地退了出去。
一对父子之间的对话终于告一段落了,而我原本安静如水的心境却泛起了涟漪。
早已释怀而束之高阁的个人史又变得刺眼而历历在目,而寻常人家的教育法又不禁让人唏嘘着忧思起苍生大众的普遍境况。
这段对话能为我所耳闻本身就是件值得探讨的事——应是关起门来说的家教之法,却活生生血淋淋地展现在客人眼里——这是教育者对自身方法的自信,还是想要求得旁人的共鸣呢。
恐怕都不全是。
若是真正的自信,根本就不需要当众展示;若是想求得共鸣,又何必找寻一个喜好冷眼旁观的客人。
似是而非的背后倒正显现出教育者内在潜隐的矛盾——
一方面是抚养者对孩子天然的高等和威严,另一方面却是两代人越拉越大的知识距离。
关键的命题就在于,教育者是该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延续,还是一个焕然重生的新生命?下一代究竟是上一代的附庸,终其一生都要怀抱着敬畏去仰视,还是一名独立的个体,可与长辈平等地交心而又由衷地感激?
答案并非不证自明的。从母亲的怀胎十月到那一声响亮的啼哭,从父亲的每夜摇篮到那一刻的牙牙学语,全赖双亲的操持才有新生命的存活。没有存活,生命的焕然又从何谈起。
生育抚养是人类伟大的天性,对此等伟大的赞颂和敬畏从来就不曾停歇。双亲渐布胼胝的双手、早生华发的两鬓,他们的嗓音日渐喑哑问候却暖心如歌、他们的背脊日渐佝偻背影却比路还长,这些都是需要一辈子去供奉景仰的佛光圣照。
然而蹒跚学步的幼子终将褪去稚气、青涩娇嫩的幼芽终要茁壮成长,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同时,他还有复杂而强烈的心理需求——被理解、被认同、被信任、被尊重……而这一切,不能不说即是从可以吃饱穿暖、睡安稳觉的家庭里开始的。
可是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可以做到两代人的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又有多少家庭能往这完美的图景去靠拢?
成年人历经了太多坎坎坷坷,深知养家糊口的不易与艰辛,自小备受呵护的少年人怕是无法体尝困苦的滋味。因为家境清贫而不知温饱的人趋向将满汉全席视为最上等的款待,因为社会动荡而不曾有机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格外看重文凭和头衔,因为欺骗背叛而不曾享受美满婚姻的人便易于对儿媳女婿有着更苛刻的要求……
或许这些都可以被称为偏见,但能够理解,这也分明是因为亲情和爱的传承,因为过去的苦难不愿意、不允许被重蹈覆辙!
这胸中回荡着的斩钉截铁的承诺,是令人动容的,可也恰恰会是两代人矛盾的根由之一。过于坚定可能会是一种顽固,过于顽固就难免会产生偏执。
曾经的困窘苦难,是否一定会被重蹈覆辙?这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臆想,还是一种不够智慧的考量?世界在变,人在变。当社会日新月异,当科技突飞猛进,当人生一头扎进时光的宽阔河流中,一切都在迅速地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早就已都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自然不是教人忘却历史,而是在言明,历史是用来借鉴、参悟而非去沉溺的——那原本叫人撕心裂肺的苦痛的来由,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其踪;而新的苦痛,正悄然席卷肆虐,却完全大相径庭。
譬如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最要命的不是骨瘦如柴的冻死骨,而是肥头硕耳的富贵病;在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里,最为隐忧的不是文凭的多寡或头衔的贵贱,而是人生是否充盈圆满、快乐幸福。
而且,每个人与世界交互的方式是如此不同,即便同出于一个屋檐下的血亲,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也正因为种种差异,才有了百花齐放、百舸竞流、百家争鸣的多样奇景。
所以亲情和爱是要传承的,但却不是因循的、强加的、笼罩的,而是子嗣对港湾的宽怀包容的由衷感激和反哺。
事实上,与成年人的生存紧迫感相似而不相同的,是孩童少年们的竞争性压力。在你追我赶的社会里,可衡量的标准变得十分醒目耀眼;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与自然的亲近却变得疏离稀少。
同时,对于人心至诚的关切、对于人性本初的解放,以及对于人生深沉的思索,都因似无功用而被弃置一旁。
在这个经济上物阜民丰、精神上却浮夸躁动的时代,富饶为所求、权位为所企,霓裳羽衣被攀比、歌舞升平被追捧,而卷入者内心的孤独、压抑、彷徨、挣扎又何从消解、何处拯救?
当世,应试超压和娱乐过度已成为通病和顽疾;功利教育和实用主义独占鳌头,成为一代青年人集体木讷的诱因和先导。
身处在无休无止的考试泥潭里,谁还有心顾及家忧、思虑国计,谁还有力探寻本真、求索哲理?中毒于光怪陆离的娱乐漩涡中:痴迷到处泛滥,而纯真的爱情变得稀薄;无病呻吟遍地开花,而沉甸的思想却无处伸张。
于是,低俗与奇葩并举、恶搞与另类共舞,文化濒临断代、精神几近萎靡。
为分数而学习,为发泄而玩乐,这在实用主义看来可能是极为般配的组合,却如同一味慢性毒剂,将绵长的人生割裂成互不着边的碎块,人在琐碎和平庸中渐渐沉沦、僵腐,磨平了棱角、消亡了斗志,看够了一路的风景,却忘了原初的鹄的。
一旦冷静下来,便有挥之不去的空虚袭来,或因此而痛彻心扉,或不以为然而继续浑浑噩噩。
体味到的人兀自吞咽着苦楚,还麻木不仁者瞅着令人悲哀。机械般的轮转运作,无论设计如何精巧,终不能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派祥和之下潜藏的苦楚悲寥怕是信奉“民以食为天,庶以居为地”的老辈人所始料未及,更甚至不屑一顾的。
然而这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树人之初,就要强心健体;立国之后,便要兴社安邦。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所参差的是天赋、秉性,更是意志和信念;国与国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别,除了钢枪铁炮、铜城铁堡,更重要的是少年的强健、人心的齐整、科创的精尖、文化的厚大。
没有英气勃发、锐意进取的少年,何来精尖科创的接力和突破?没有厚重平实、隽永通达的文化,又何来人心的齐整凝聚、众志成城?
教育是强国之本,科技是兴国之基。巍巍中华、泱泱大国,为何我们的顶尖学府手握最精英的少才却始终无法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为何我们的科研院所把持着大笔资金、汇聚着大批俊杰,等待了一百年,却才刚刚揽回了诺贝尔奖,而迟迟无法在科学上成为活跃的领导者,并为人类做出持久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教育,是否敢说自己已经沉淀了千年的文明、继承了百代的传统、洞悉了斑斓的人性,并播撒了可以在人心中蓬勃的火种、可以在人群中燎原的新知?
回答若是犹疑不决的,那么它的痛点、它的命门,到底在哪里?
正如前述,旧的苦难早已落定在历史的尘埃里,然而除了惊醒着始终应高悬的剔剔之心,故事仍然以一种不显白的方式,在祖辈和子代之间传送着。
曾经的动荡倾覆所遗留的心理阴影仍然在发酵,裹挟着发达时代的经济外壳,制造出新的困苦。
与其说这是少年人的困苦,不如说实际也是成年人的困惑——是急功近利,还是循循善诱?是合群趋同,还是张扬个性?是安安稳稳地过活终生,还是毅然决然地去搏击风浪?
世间冷暖,人生百态,有人跃上巅峰又跌落谷底,有人箪食瓢饮却安贫乐道,有人欣赏沿途的美景而不论最终的目的,有人则归隐修行意图茕然孑立、顿悟道义……
当可能性变得丰富,选择难度也随之倍显、难以定夺。少年人对前路的彷徨、对俗见的抵触,又何尝不雷同于成年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对于旧制的怨怼?只是年数和心境有所不同。
少年的困苦常常不为成人所易知易觉,正如成人的困惑有时连自己也很难说清道明。
于是在两代教育之中,成人往往凭借着一种守护的本能、因循着自身过往的轨迹来尽力设计下一代的成长路线。然而亲情可以守护,人生却无法一路傍行;行为可以引导,观念却终究无法强塑。
两代人更应该多多切磋琢磨——长辈要营造宽怀开明的氛围、垂听晚辈的心灵诉求、培养其长久的兴趣、协助挖掘其深层次的潜能,而晚辈则应在这通情达理的小文化里自由快意地生长、逐渐学会洞见历史的脉络、能够对长辈的经历和苦难的渊源有所了解并感同身受,然后可以拥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所要具备的能力,并满怀着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遵循赡养和反哺的义务,又尽可能参与到齐家治国的重任中来。
至于人生的众多抉择和其所倚赖的终极哲学,只有依靠自身的慧根和修为去揣度觉悟了。
要提请注意的是,热情、兴趣、天赋、潜能,这些人类自身最美好和精华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发现和获得的。热情培养、兴趣教育、个性塑造、潜能开发,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不是不在摸索,但是其路途漫长而艰涩,而当代社会花枝招展的诱惑太多、眼花缭乱的演进太快,有多少人能够矢志不渝、忘我坚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个人的气度和心胸不是弹指一瞬锻造的,一个国家的富强和博大不是昼夜之间铸就的。教育是人类的事业,如同繁衍哺育一样使一个民族孳嗣不断、生生不息。
我们要做的是呵护并等待、引领并坚守。
祝天下父母皆能达成所愿,愿中华儿女智慧傲人、身康体健、奋发图强、一马当先,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的鳌头。
/// END ///
No.6217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