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播出了一段时长5分钟关于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题报道,其中采访航天员陈冬的片段很有信息量,在报道画面中公布了他的新职务: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陈冬在央视中这样说道,很幸运能为祖国出征太空,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站在建设航天强国探索浩瀚宇宙新征程,我们全体航天员定会刻苦训练,全力备战后续任务,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比近地轨道空间站更远的目标是哪里?在该专题报道的结尾,央视用这段画面做了生动诠释: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动态图)
显而易见,指的就是载人登月。
载人登月这件事虽然之前我们不明说,但是大洋彼岸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尤其是NASA,他们很早就知道,中国人迟早都要载人登月,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发展能够抵御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气烧蚀的新一代载人飞船。
对此NASA负责人比尔·尼尔森早在今年年初就认清了形势,他说,在新的太空竞赛中,美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NASA领导大系统工程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多项关键装备研发进度拖后腿,例如登月版星舰、登月宇航服等。
登月版星舰效果图
比尔·尼尔森的判断并不是无的放矢,近日,资深航天编辑 Eric Berger 披露,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美国宇航局将至少需要 410 亿美元才能在 2028 年之前将两人送上月球。
言外之意,如果410亿美元的预算不能保证,那么NASA阿尔忒弥斯载人重返月球计划的2028年时间节点将再次失守……
与NASA的载人登月计划不同,我们的载人登月是尽可能依靠成熟的技术装备,而且即便是新装备,可实现性也更强,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按部就班地实现既定的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目标。
这就是形势比人强,只要扎实推进下去,我们完全有可能主导人类的载人月球探测。
我国载人月面着陆器效果图
在接下来七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的各型载人登月装备会陆续到位。与此同时,还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要做,就是选拔载人登月航天员。
履新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一职的陈冬是第二批入选的航天员,有两上太空的经历,在轨飞行经验丰富,他有没有可能就是中国载人登月第一人?
话说,自我国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至今,已经先后有5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分别是申行运、费俊龙、聂海胜、景海鹏、陈冬。
陈冬执行出舱任务
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主要负责航天员大队的筹备组建工作,因此并非航天员出身。除此之外,大队长一职均从航天员队伍中选拔,且皆在关键时刻承担关键任务。
申行运之后的三位大队长均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批航天员,这批航天员亲历见证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各阶段任务,为最终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航天员景海鹏是首批航天员队伍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员,他先后四上太空,每每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关键作用:
神舟七号任务,他与翟志刚、刘伯明一道共同完成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任务;
神舟七号飞行乘组,景海鹏(左一)。
神舟九号任务,他担任指令长,带领航天员刘旺、刘洋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器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展了组合体照料与运行等开拓性任务;
神舟九号乘组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内
神舟十一号任务,他再次担任指令长,带领航天员陈冬,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上升段飞行过程中,景海鹏曾幽默地问陈冬:爽不爽,我问你爽不爽……轻松玩笑式的提问缓解了新航天员首进太空的紧张感。在此次任务中他们成功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技术能力,以及再生式生保技术,并巩固强化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景海鹏与陈冬的对话:我问你爽不爽……
神舟十六号任务,四上太空的景海鹏仍是指令长,此次任务不仅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的首战,更是飞行乘组结构优化完善后的首次飞行,三名航天员有飞船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他们将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的在轨实验任务,以及空间站组合体的常态化运行与照料。
景海鹏四上太空留影。图为神舟十六号与神舟十五号两批乘组在空间站会师。
在景海鹏的四次飞行任务中,神舟十一号任务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而言是举足轻重的,此次任务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在前期充分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等基础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正式组成了具有空间实验室意义的组合体,若以外国标准来看,这个组合体其实也是一个空间站。
伴飞小卫星拍摄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的组合体
景海鹏与陈冬两位新老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同驾神舟十一号进入天宫二号,可见当时任务安排的前瞻性(备注:当时两位航天员还不是大队长)。
景海鹏与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陈冬在当时是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三个进入太空的,作为一名新航天员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之前,在轨飞行零经验,完成这次飞行任务后,在轨时长直接拉满一个月,成为了当时航天员大队中在轨飞行时长仅次于景海鹏的航天员,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当年的前瞻性安排价值,后来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批次航天员陈冬首次担任指令长一职,带领刘洋、蔡旭哲两位航天员与地面配合,共同完成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两个23吨级舱段的对接、转位任务,从而在他们手里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任务。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梦天实验舱转位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应用与发展阶段,近地轨道载人天地往返也已经呈现常态化航班化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探索浩瀚星空是永无止境的,站上新技术高地的载人航天工程当然也不会安于现状,我们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
与载人航天工程同步发展的还有嫦娥探月工程,该工程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鹊桥中继卫星、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探月发射任务的实施,已经完全掌握了地月直接转移、绕月遥感探测、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探测、月背探测、月面采样、月面起飞、环月轨道对接、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等一系列全套的探月工程技术能力。
嫦娥五号环月轨道对接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三步走阶段性任务,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完成了三步走阶段性任务,接下来我们也完全有能力让两大工程在月球表面实现会师。
中国空间站
就在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上(神舟十六号任务发布会),我们官宣了“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这一重磅消息,并披露服务载人登月任务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也已经部署研制建设工作。
再仔细品味一下官宣关于载人登月任务的表述“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显而易见,载人登月任务从属于“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也就是说,载人登月并不是终极目标,这也是笔者在以往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一点:
载人登月飞船如同神舟载人飞船之于中国空间站的意义一样,神舟飞船是载人天地往返的工具,是建设运营空间站的交通工具,载人登月飞船也是深入开展月球探测的地月往返交通工具。
地月空间往返的通途
何为深入开展月球探测?目前嫦娥探月工程正在开展四期阶段任务,通过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后续三次任务的实施,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拉开月球科研站建设任务的大幕,该科研站初期是无人探测,但随着规模的扩大,也将具备载人月面探测功能,人机协同探月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月球科研站规划图
按照目前计划,我们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也就是说我们将在7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实现这一目标,这与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时间可谓是高度一致。
开展载人登月任务,装备研制是关键,而航天员的选拔同样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不论是空间站,还是载人登月,他们都属于载人航天任务,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目的是通过航天员的参与来扩大探测成果。
我国首批登月航天员乘组会如何选拔?
央视主持人曾在神舟十六号发射活动的直播节目中向航天员聂海胜提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有一天,自己真的站在月球的表面?聂海胜说,想肯定是这样想,但是估计我们首批是赶不上了。
聂海胜回应自己能否登上月球
第一批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工程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立下了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年龄也在逐渐增大,能够入选登月航天员的几率自然也不会很大,这也是客观规律,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是后继有人的。
航天员大队目前共有三批航天员,并正在选拔第四批航天员,前三批航天员队伍的总员额目前是34人,其中第一批9人、第二批7人、第三批18人。
聂海胜曾在中国空间站展示航天员大队34人集体大合影
另外,正在选拔的第四批航天员将有12至14人,新航天员一般需要至少3年的学习与训练时间,即便今年完成选拔任务,也要等到2028年才能具备载人飞行任务能力,而即便具备飞行能力,届时他们的任务经验也非常少,载人登月又属于急难险重任务,更需要经验的加持。
根据中国空间站飞行乘组新老搭配便于传帮带的惯例来看,载人登月首批乘组将主要从第二批与第三批航天员中选拔,首先从飞行任务经验丰富的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中选拔指令长,指令长同时也将大概率是月面着陆器的驾驶员。
我们载人登月是3人乘组,除指令长外,另外两名应当是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在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中的岗位需求并不大。3人中,有1人驾驶飞船在环月轨道留守,另外2人乘坐月面着陆器登月。
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登月,一名航天员在载人飞船留守。
那么,谁会是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航天员?以神舟载人飞行乘组在空间站任务中的表现来看,在完成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任务后,通常都是由指令长打开轨道舱前舱门,并首先进入空间站。因而可以推测,第一位踏上月球表面的也将会是载人登月乘组中的指令长。
履新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岗位的陈冬是我国航天员队伍中的佼佼者,届时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指令长岗位,那么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踩脚印的一定会是他吗?这并不一定。
比如,同样曾经是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的聂海胜,入选了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船任务神舟十二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一职,此次任务同样急难险重,但毕竟还没有在轨迎来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的高光时刻。
载人登月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在正式实施载人登月任务之前,还会有载人环月任务,这也是首次,同样是急难险重,当然也需要飞行任务经验丰富的航天员。
航天员的选拔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预备航天员选拔、训练期航天员选拔、飞行乘组选拔:
预备航天员选拔是从其它职业申请人中选拔出取得训练资格的航天员;
训练期航天员选拔,是为取得和保留航天员资格所必须通过的选拔;
飞行乘组的选拔是从预备航天员中选拔出符合飞行任务要求的飞行乘组。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待在地球上的航天员,不论是否执行过任务,其实都是“预备航天员”。
预备航天员们平时要学习30多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经历包括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体验训练等在内的8大类140多个训练科目。
月球环境比近地轨道环境更加复杂,需要航天员在原选拔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知识储备,训练难度也会更大。
比如月面着陆器的驾驶技术,虽然我国月面自动软着陆技术已经非常可靠,但如果有人介入,可以进一步提高月面着陆的成功率与可靠性,就如同现在不论是载人飞船还是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都需要航天员手控对接与自动对接进行双备份。
嫦娥四号登月实拍
另外,也要考虑到,中国空间站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飞行机会越来越多,第三批航天员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目前谈论中国载人登月第一人究竟是谁这一话题还为时过早,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不论是哪位航天员入选登月乘组,他们都将是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由大变强的见证者。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人类不可能永远待在摇篮里,作为占世界将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与文明,我们理当肩负起推动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重任。
真正的人类一小步,地球一大步来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其中一位应有女性吧,不然怎叫嫦娥奔月!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航天,看看果赖,很治愈
中国空间站都试种了哪些植物?
人类登月,应该是不可能的,包括美国登月都很假,离地球400公里都很大努力才做到,何况38万公里上的月球
说到登月,不得不提美帝的好莱坞登月,在50多年前,那拍摄技术真踏马先进![点赞]
按照中国人干工程的习惯。说是2030年,实际应该只会提前,不会晚
恭喜陈冬当大队长,等授少将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