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的绰号经常被念错,他和吴用使的同类兵器,我们也理解错了?

一曲离歌断人肠 2025-02-19 11:50:26

梁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绰号,其中不少绰号是以飞禽走兽来命名的。要是没有好好研读古代典籍,想弄明白这些绰号的含义还真不容易呢。就说“旱地忽律”这个绰号吧,它其实指的是鳄鱼哦。还有“短命二郎”,这里面的“短”可不是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按照鲁西南方言来讲,应该当作“断”字去理解呢。在那边的方言里,“短路”就是拦路抢劫、劫道的意思,所以“短命”也就是夺取别人性命啦,可别误会是在骂这个人是“短命鬼”。

大家知道吗,有一些绰号啊,常常会被人给念错呢。就拿《水浒传》里邓飞的绰号来说吧,他的绰号是火眼狻猊。这个“狻猊”两个字可不好念,就像笔者本人呢,之前就一直把它给念错了,而且还错念了好几年呢,老是念成“梭泥”。但其实啊,正确的读音应该是“酸泥”哦。

咱们来讲讲火眼狻猊邓飞啊,这里头可有个挺让人觉得奇怪的事儿呢,就是关于他的兵器。要知道啊,邓飞这人之前可是占山为王的,后来又加入到了梁山的队伍当中。在梁山的马军十六小彪将里头啊,和他一起位列其中的还有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丑郡马宣赞、井木犴郝思文、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圣水将单廷圭、神火将魏定国等等这些原本是官军后来投降过来的将领呢。可让人纳闷的是,邓飞居然用的是一条铁链子当兵器。您想想看,在马上作战的时候,他要是抡起这条铁链子来,那不得把自己骑的战马给打晕喽?这多让人费解。

您知道吗?在梁山那一百单八将里头啊,有用“链”当作兵器的呢。其中有火眼狻猊邓飞,还有智多星吴用哦。这两人用的链还不一样,一个使的是铁链,另一个用的则是铜链呢。按说吧,在两军对垒这种正规作战的时候,一般都会用上大刀长矛这类常见的兵器,可他们俩却没换上这些。这可不是因为梁山装备不够哦,梁山就算再穷,几件刀枪那肯定还是能拿得出来的。就拿卢俊义来说吧,他在上梁山之前呢,连战马都没有,就只有一把朴刀。等他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之后,那就不一样啦,不但有了快马,还配上了长枪呢。您瞧在玉田县那场战斗当中啊,有耶律四小将,这几位单兵作战的能力可不弱,都能和梁山马军五虎将不相上下呢。可即便如此,卢俊义那也是相当厉害,以一人之力对抗这四位小将,最后不但把他们给击败了,还枪挑了其中一人呢。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对于梁山的头领们来说呢,要是没有一件称手的兵器,那可真不行呢。就拿梁山军征讨田虎时的晋宁之战来说吧,在这场战役里,邓飞手里的铁链可就展现出了特别厉害的杀伤力哦。当时是这么个情况,秦英和陆清被青面兽杨志以及摩云金翅欧鹏用枪给挑落马下了,这姚约一看这两人落马了,就赶紧拨转马头朝着自己这边的阵营跑去。可这时候邓飞一下子就追了上去,举起他那铁链,朝着姚约的脑袋就狠狠地砸了下去,这一下可不得了啊,直接就把姚约头上戴的头盔连同脑袋,一下子给打得粉碎啦。

各位读者朋友请注意啦,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邓飞所使用的“铁链”哦,他是“举”起铁链的,而不是“抡”起铁链呢。大家可知道,这“举”和“抡”的动作差别可大啦,他是“举”的这个动作特点,就能够表明邓飞所使用的并非是那种链式软兵器哦。

在《水浒传》这部作品里,邓飞所使的铁链,还有吴用用的铜链,那可是多次现身呢。您仔细瞧瞧,它们怎么看都和江湖卖艺之人常用的“七节鞭”不太一样哦。这里呢,咱们得把江湖上的七节鞭和军营里的竹节鞭区分开来。为啥要区分呢?因为这两种鞭,虽说长度差不太多,可实际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兵器呢。就说军中制式的七节鞭吧,它其实就是那种带有环装凸起的铁棍,从外形来看,和锏的形制是颇为相近的。而且,这两种兵器在宋朝的兵书《武经总要》当中可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哟。

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提到了铁鞭和铁简这两种物件呢,它们可是有两种不同的样子哦。先说这铁鞭,它的形状呢,大小长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使用的人自身的力气能够驾驭什么样的来决定哦。还有一种呢,有人把它做成了四棱的形状,这个就被叫做铁简啦,之所以这么叫呢,是因为它那方方的棱条看起来就和古代的简牍的形状有点相似呢,其实不管是铁鞭还是这种被叫做铁简的,它们都算是鞭这一类的兵器啦。

大家知道吗?“锏”其实就是由“简”演变而来的哦,这理解起来并不难呢。咱们平常要是看过秦汉题材的影视剧,肯定对竹简的样子有印象啦。而这兵器“锏”呢,就是依照竹简的模样,把它进一步加长、加厚,然后再用金属来制作,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锏”啦。这里还有个挺有名的例子呢,宋朝有位名将叫李纲,他的战锏已经被发掘出土了哦,而且,还成为了福建博物馆的展馆之宝呢。这把锏可有不少具体的数据哦,它全长是96.5厘米,内棱的长度呢达到了74.1厘米,所配的鞘长有76厘米,整个算下来,它的总重量大约是3600克呢。

你知道吗?那种七斤多的铁锏啊,它的杀伤力可是相当巨大的呢。为啥这么说?因为一般人根本就抡不动它。就拿我来说吧,我有一支十斤重的“麦穗鞭”,这重量和七斤多的铁锏也差不太多啦。我刚开始拿到它的时候,还想着好好玩玩呢,结果就玩儿了一天,就实在搞不定它啦,只能把它装进口袋,然后放在书柜上面,让它在那儿落灰咯。我试着单手去抡它,最多也就抡个三五下,可这还不算完呢,关键是抡起来之后根本就收不住劲,一个不小心,搞不好就会砸到自己的大腿上呢,那可就遭罪啦。

大家都知道,“麦穗鞭”和“竹节鞭”可都是硬铁棍呢。在古代,用鞭的名将那是不少哦。就说三国时期吧,有黄盖,那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擅长用鞭。再到隋唐的时候,尉迟敬德也是使鞭的高手呢,在战场上那可是威风凛凛。还有宋朝的呼延赞,同样是用鞭的名将。要是仔细去翻看那些古典小说的话,能从中找出十几二十个用鞭的名将呢。而且,据说姜子牙他老人家所用的兵器也是一条神鞭哦,这神鞭想来也是威力非凡。

大家知道吗,铁鞭可是一种破甲的厉害家伙呢。在隋唐时期,一直到宋辽金那个阶段,有一种叫明光铠的铠甲,还有冷锻甲,它们对于刀、枪、弓弩这些武器的防御力那可真是相当强哦。就因为这样,宋朝的军队呢,就装备了大量像鞭、锏、棒这类的武器啦。当时北宋有丞相级别的曾公亮和丁度,他们在撰写一部很重要的书叫《武经总要》的时候,还把上述这些兵器具体的形状、样式等等,都给做了特别详细的介绍呢。

想必大家都清楚军中之鞭具体是怎样的吧。不过呢,对于吴用所使的铜链以及邓飞用的铁链,大家或许存在一些误解哦。这,其实都是通假字在“捣乱”呢。就拿“望”这个字来说吧,笔者在很多平台发布相关内容的时候,每次都会收到建议,让把“望”字改成“往”字呢。

在《水浒传》这部作品里,吴用和邓飞所使用的兵器当中有个“链”,这个“链”可算是出现次数不少呢,至少都出现了十三次之多哦。而且不单单是他们俩用这种带“链”的兵器,其他一些人手里也有呢。就比如说鲁智深吧,有一回他进入华州城打算去行刺贺太守。当时那场面,贺太守乘坐的轿子是暖轿呢,再看那轿窗的两边,各有十个虞候紧紧地簇拥在旁边。这些虞候,每个人都手拿着鞭枪铁链呢,就分别在轿子的两边守护着,那阵仗看上去还挺森严的嘞。

吴用这人啊,挺会讲究架势的呢。自从上了梁山之后,每次要出去打仗或是有什么阵仗要应对的时候,他总会把那两条铜链给挂在身上。就看他,脚下稳稳地踏着葵花镫,那银色的马鞍始终紧紧挨着紫丝缰,骑在马上可稳当了。而且那两条铜链就那么明晃晃地挂在腰间呢,然后骑着一匹青骢马就奔赴战场啦。再瞧瞧他,衣服里面其实还暗暗穿着银甲呢,稳稳地坐在那雕鞍之上,处在战场的核心位置。就这么挂着一双铜链在腰间,也算是显得他文武双全,颇有那种能做表率、当师范的样子哟。

瞧,只见那人马上就手擎着羽扇,在其腰间还悬着两条铜链呢。这里要注意哦,吴用的这两条铜链是悬挂在腰间的,可不是缠在腰上的。这就意味着,它的携带方式和宝剑、腰刀是相同的呢,都是以悬挂的形式置于腰间哦。

话说当时那场面,插翅虎雷横和赤发鬼刘唐正拿着朴刀僵持不下呢,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用出现了,只见他拿出一条铜链,朝着两人中间那么一隔。您还别说,就这一下,居然就把雷横和刘唐手里举着的朴刀给分开了,成功制止了他俩可能发生的打斗。不过呢,咱仔细想想啊,要是那铜链子就是普通的、实实在在的一条铜链子的话,估计还真没办法做到像吴用这样一下子就隔开他俩的朴刀呢。毕竟,只是一条普通铜链子的话,哪能有那么大能耐。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程穆衡的人,他可是乾隆二年考中的进士呢,还曾担任榆社知县一职,不仅如此,他在诗文创作方面颇有造诣,同时也是一位诗歌笺注家哦。这位程穆衡写了一本书,名为《水浒传注略》,这本书可不简单,它可是历史上第一部对《水浒传》进行系统考证、研究的专著呢。在这本书里,有着非常明确的解释,是关于“链”这个字的哦。书里说啦,“链”其实就是“锏”字,它属于一种军器呢,样子和剑有些相似,有脊背但却没有刀刃哦,这里的“链”可不是锻炼的“炼”字。

程穆衡所给出的解释呢,相对来说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哦。不过呢,即便如此,也不敢说就绝对完全准确。就拿《水浒》原著来讲吧,要是以它作为依据的话,我们可不能简单地就把“链”和“锏”看成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哦,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呢。

在《水浒》这部作品里,常常会提到铜链、铁链这样的物件,那它们到底是啥东西呢?其实呢,咱们从所谓的“水浒兵器谱”当中啊,就能察觉到一些端倪啦。就说王进传授给史进的那十八般武艺吧,具体都包含了啥呢?那就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从这里面提到的“链”,或许就能对铜链、铁链这类兵器有个大概的了解啦。

施耐庵所做的这段描述啊,不禁让我们心里犯起了嘀咕,对铜链铁链到底是不是铜锏和铁锏产生了怀疑呢。你看啊,在王进传授的那些兵器当中,是既有被称作“简(锏)”的兵器,同时又有“链”这种兵器存在。这情况就有点让人琢磨了,既然都分开列举了,那岂不是意味着这里所说的“链”,它并不是“锏”?

要是链和锏并非同一回事的话,那咱们就只能到《武经总要》里头去寻觅与之相似的兵器啦。在这本书里是这么记载的:“有一种叫铁链夹棒的兵器,它原本是出自西戎地区的,是在马上使用的,主要是用来对付汉朝的步兵。它的模样就如同农家用来打麦的枷一样,不过是用铁来装饰打造的哦。这种兵器在使用的时候,从上往下击打会比较有利,所以汉朝士兵当中善于使用它的人,在运用技巧方面比西戎人还要巧妙呢。”

各位八零后、九零后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肯定是没见过早年间农村在脱粒时候用的那种“梿枷”啦。不过呢,要是去翻看过去的《武林》《中华武术》这类杂志,就能发现有“梢子棍”“铁链夹棒”这样的兵器呢。在这里我得跟大家说哦,其实那些兵器呢,就是由梿枷演变过来的双节棍。这双节棍呢,有的是两节,一节长一节短;还有的呢,两节是一般长的哦。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所使的“蟠龙棍”,就是那种一节长一节短的双节棍呢。为啥当年小伙伴们的“兵器库”里基本都有这么一件双节棍呢?就是因为这种“兵器”制作起来特别容易,所以在那个时候,小伙伴们差不多人手一件啦。

有一种兵器叫“链”,它呢,有可能是“连枷”,也可能写成“梿枷”或者“链枷”,还有可能是梢子棍、蟠龙棍,甚至说不定是另外某种兵器哦。就拿咱们看本文的第一张图里的邓飞来说吧,他用的好像是一种有点类似流星锤的玩意儿呢。而且,这种类似流星锤的兵器在《武经总要》这部典籍当中也是有相关记载的哦,上面说的是:“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制小异尔。”意思就是那种短柄带着铁链的兵器都属于骨朵这一类的,只是在形状和样式上稍微有点不同罢了。

要知道,吴用和邓飞所使用的兵器,可绝对不该是咱们现代所理解的那种“链子”哦。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现代意义上的那种“链子”,它外观上就不怎么好看,而且实用性也不强呢。要是街头那些混混们打个架、闹个事儿啥的,可能还会勉强用用它,可要是放在战场上,那可就完全不行啦。在战场上那可是要真刀真枪跟敌人拼命,去杀敌报国的,那种“链子”兵器,不仅发挥不了什么大作用,搞不好还特别容易在挥舞起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伤到了,甚至还会殃及到身边一同作战的战友呢,没准儿就把大家都砸得满脸是伤,那可就太糟糕啦。

经过这么一番总结,可就出现大麻烦啦。就说吴用和邓飞的兵器吧,存在多种可能性哦。它有可能是锏这种兵器呢,大家知道,锏一般是那种类似棍棒,但又有棱有角的样式,可用来击打敌人。也有可能是双节棍,双节棍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啦,由两根短棍中间用铁链或者绳索连接起来,舞动起来虎虎生风的。还有可能是流星锤哦,流星锤就是一端系着锤头,通过长长的绳索或者铁链挥动起来攻击对手的那种武器。当然啦,也不排除它就是一根单纯由若干铜环、铁环连接成的链条,就这么一根链子,说不定在他们手里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呢。但这么多种可能,到底哪一种解释才更靠谱一些,说实话,笔者我自己也实在是闹不清楚啦。没办法,最后就只能来请教各位读者朋友们啦,希望大家能帮忙分析分析,给出个更合理的说法。

依笔者之见,通假字的存在以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过程当中呢,是很容易出现差错的。就拿吴用和邓飞的兵器来说吧,从常理推断,它们应该是更类似于铜铁锏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只有铜铁锏这样的兵器,才方便挂在腰上呢。等到要用的时候呢,就可以用它来隔开朴刀,或者直接去砸碎敌人的头盔,甚至把敌人的脑袋也给砸了。要是铁链或者铜链的话,那显然是没办法做到这些事儿的。

每种说法呢,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可同时也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这就不禁让人好奇啦,在那些对古代兵器颇为熟悉的读者朋友们看来,吴用和邓飞所使用的兵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它们真正准确的名字又应该叫做什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