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阵阵叫卖声和大家推来搡去的热闹中,有个特别逗的场景:那石像动着动着,居然迈开步子走起来了……
2011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考古学家卡尔·里布和他的同事亨特搞了个实验。他们动手做了个3米高、5吨重的石像假模型,接着用三条麻绳绑在石像的脑袋上。两边各一条绳子用来拉,后面一条主要是防止石像往前倒。结果嘛,挺让人惊讶的,18个人只用了40分钟,就把石像往前挪了100米。
说实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这种“慢慢挪动”的窍门,就好比说,当你搬不动那个沉甸甸的泡菜坛子时,通常会试着左右晃悠几下,坛子就这么自己慢慢往前蹭了。但是,复活节岛上的那些石像,普遍都有5到6米高,重达10吨以上,路面也不总是那么平整。所以,有的科学家就琢磨了,这种搬运方法充其量只能算是“小把戏”,根本达不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标准。
【那还有没有别的运输方式呢?】
说到咱们最熟知的古老搬运招数,那就是在重物底下垫上圆木头。这些圆木头经常和绳子一块用,花样可不少:有的是当滚轮使,有的是做支架,有的是当杠杆撬,有的是做成木滑板,厉害点的,还能整个横跨岛的轨道来……
这代表着得砍掉好多树,所以,挺多科学家都觉得“复活节岛就是个滥用资源最后玩完的典型例子”。不过,一开始的说法也让人琢磨:古人是不是真的用棕榈树瞎折腾,搬那些石像呢?
【石像的分割】
其实吧,咱们刚才瞧见的,都是石头在平地上被运来运去。但那些大石像,原本可是长在山里头的,得咋把它们从山上弄下来,再搬到山脚呢?
看这张图,咱们能瞧出毛坯和石床是怎么分开的。他们是从上头开始,一圈一圈往下挖,快挖到底时,留个小地方不动,在那底下摆点小石子。然后,就靠这些石子一滚,把毛坯从山坡上推下去。山脚那儿有个提前挖好的坑,毛坯一落进去,石像就稳稳当当地立起来了。
【站台上的石像】
最后,这些石像得经过老远老远的路运输过去,然后还得被放到一个叫“阿胡”的石头台子上。
拉帕努伊人的子孙讲述了他们祖先的做法,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讲述试着复原了搬运石像的步骤。他们先是往石像一边塞了些小石头,然后像撬杠那样把那边给撬起来。接着,再用同样的法子把另一边也给撬高。就这么一来一回地做,直到石像底下垫的石头堆得比站台还高了。
接下来,咱们得拿木棍和石子,把石像给弄成大约45度的斜角。
最后,我们拿了根绳子绑在石像的脑袋上,然后往后拽,石像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被拉直了,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