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朱棣的小舅子、开国功臣徐达的三子、左都督徐增寿作为内应,多次向姐夫透露京城的军队布防,并计划打开城门。
被发现后,徐增寿遭到群臣围殴,建文帝朱允炆亲自将其斩杀于左顺门。但是,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兵部尚书茹瑺等数十人亦投降朱棣。
25岁的朱允炆见大势已去,放火焚烧宫殿,结果烧死了自己的马皇后。《明通鉴》写道:“王既入,遣中使出马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持之泣,曰:‘痴儿,何至是!’”
朱棣攻入城后,派人找到了马皇后的尸体,却假称是朱允炆,还拉着尸体的手说:“傻小子,为何至此呀!”六月二十日,朱棣以天子之礼埋葬了马皇后,造成朱允炆死于自焚的假象。
原本,朱棣计划在攻入南京的当天登基,但在翰林院编修杨荣的建议下,他于六月十七日拜谒了父亲朱元璋的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期间,从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不断有大臣上表劝进,朱棣都假意拒绝了。
我们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名义上是清君侧,清除朱允炆身边的所谓奸臣,而不是取而代之。靖难的意思,就是平定祸乱,他想要帮助自己的侄儿。
这让良辰想起1376年,朱元璋准备将奉为皇帝的小明王韩林儿接回南京,结果在横渡长江的时候,船只莫名其妙就沉没了,韩林儿因此溺亡,年仅26岁。
都是名义上的好心,结果却害死了自己的君主。当然,朱允炆到底死没死,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良辰认为,多半还是被他叔叔朱棣秘密杀害了。
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没有死,而是通过地道逃出南京皇城,在某个地方落发为僧。如果,他真的当了和尚,那一定是天大的秘密,后人又是如何知道的。既然秘密已经公开,朱棣想必也是知道的。
当和尚一定要有个寺庙,寺庙又搬不走。把全国各地的寺庙多排查几遍,看看有没有新来的和尚,定能找到朱允炆的下落。所以,当和尚的说法并不靠谱。
如果良辰是朱允炆,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第一件事应该是去投奔各地的藩王,重新集结军队,继续反抗朱棣。明朝的这些藩王,兵力最多有几万,少则也有两三千。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以及最小的朱楠刚出生一个月就夭折,其他的24个儿子都封了王。九儿子朱杞被封为赵王,但仅活了1岁多,所以没有封地。八儿子潭王朱梓、十二儿子湘献王朱柏则是在靖难之役前就去世,且没有子嗣,故而除封。
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一共还有21个藩王,其中秦王、晋王、鲁王传到了第二代,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堂兄弟。
在21个藩王中,有11位保持中立,包括几位年幼的藩王,比朱允炆还小很多,一直在南京没有就藩。
燕王朱棣与宁王朱权这2位藩王,后者受到前者的胁迫,一起造反。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一开始就被朱允炆削藩,圈禁在了南京。
剩下的4位藩王,包括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是支持朱允炆的。前文说了,朱橞在靖难之役的最后一天投降了朱棣,大开城门。朱植则是千里勤王,却遭到朱允炆的猜忌,被削除了兵权。
因此,如果朱允炆逃出南京,只有两个投奔的对象,也就是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这两位都是第二代藩王,与朱允炆同辈,且年龄相仿,曾经一起在南京学习,关系非常密切。另外,当时还有许多地方官员、军队将领是支持朱允炆的。
总的来说,朱允炆之所以没有重新举兵反抗朱棣,大概率就是因为他死在了靖难之役,是朱棣杀了朱允炆。这件事情必须做的非常隐秘,恐怕朱棣身边一些亲近的幕僚都不知道。只有朱棣本人,以及最亲近的幕僚才知道,因为他们就是元凶。